摘 要:在語文的教學當中,古詩詞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提高詩歌的教學的水平以及打造高效課堂則是重點內容。詩歌作為一個語文學科當中的教學的板塊在整個體系當中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是必須要被重視起來的內容,老師要引導同學們,在對詩歌的學習當中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去理解詩歌的意義,去學習詩句的優(yōu)美的手法,還要探索詩歌的真諦,品味語言汲取營養(yǎng),讓同學們的充實精神,提升能力。
關鍵詞:詩歌教學;改進;欣賞
一、在詩歌的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老師們在語文的詩歌教學的過程當中往往更加注重考試的成績以及學生是否能熟練的背誦所學的內容,對于詩歌的課堂講解也是僅僅停留在知識點的教學,單一枯燥的要求同學們去背誦課文,卻忽略了學生們對詩歌或古詩詞整體的理解。所以在這種教學的方式下,同學們往往只是死記硬背記住了知識點,背下了課文,卻沒有真正的理解和體會所學詩歌的意義,這就導致了學生對詩歌不理解、不感興趣,甚至對強硬要求背熟不懂的課文出現一些恐懼心和排斥感,導致不能更好的學習詩歌。在低年級學習詩歌時的講解中,老師們過分的著重詩歌中的生字教學自己詩歌的背誦,反而將帶領學生去理解詩歌當中的優(yōu)美的意境作為可有可無的部分甚至忽略,這樣的話同學們可能僅僅是學會了生字,而對所學詩歌的真正含義卻理解的非常淺顯。就比如說《雨點》這首詩歌,它的字面意思非常簡單,淺顯易懂,學生們看似很容易就理解了,但是這首詩歌當中蘊含的深層的意境老師應該帶領學生加以解讀,文中的“散步、跳躍、奔跑、睡覺”等等不同的形態(tài)其實是在表明在各種環(huán)境當中雨點有著不一樣的情景,這樣的變化是老師們應該帶領學生們解讀到的。然而帶入到真實的教學課堂當中去,我又會有另外的思考,這些深層的含義有必要讓孩子們明白嗎?是不是他們只要把字音讀正確就夠了?如果全部給他們解讀出來會不會屬于拔高教學了?就出現了這種到底是深教還是淺教的問題。
二、面對詩歌教學問題的改進的方法
詩歌的教學在整個語文的學習階段占著非常大的比例,是語文中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的組成成分。所以針對這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要運用一些合理的方法來完善我們的教育體制。
(一)朗讀、欣賞、理解、背誦
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fā)展階段,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的記憶力同樣也是最強的時期,在詩歌的教學當中,老師們應該要求同學們對詩歌的朗讀和背誦,要讓同學們在朗讀所學詩歌時充分的注入感情,去理解當時作者在寫作時的心情和感受,這樣可以使得同學們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詩歌的內容和含義。比如說《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課文,這是一首兒童歌曲的詞,這首歌非常的有名,孩子們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詳。這一首歌的內容是真實的描繪了生活在如今的新中國的孩子們的幸福生活,同時也憧憬了更加美好的未來。抒發(fā)了當今少年對生活的熱愛,對黨和國家的真摯的感情。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讓同學們簡單的朗讀背誦,更重要的是要讓同學們感悟到所學詩歌的背后所要表達的感情。這首詩歌第二小節(jié)的歌詞用了擬人手法,使得孩子們對幸福的生活無比的愉悅這等真切的感受得到了表達,而且也充滿了童趣。老師通過講解讓孩子們體會到那種快樂的心情,讓學生們了解了所學詩歌所要表達的真正的感情,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
老師們還要注重同學們的詩歌積累,最好的積累方法就是背誦,所以朗讀背誦可以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詩歌作者想讓讀者理解的思想感情。這些詩歌應該怎樣去讀,這就需要老師們給予指導。老師們的示范朗讀會很大程度上的幫助同學們理解即將要學習的詩歌,所以重視起朗讀才是詩歌的教學中的根本,熟讀過后再進行背誦就會更加容易。
(二)與生活聯系起來
教材中所學的詩歌大部分都是來源于作者的真實的生活,所以詩歌非常能提現作者在寫作時的真實的感情,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應該把詩歌的學習和實際的生活聯系起來,勾起學生們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段蚁搿肥且皇變和?,這首詩語言純凈又優(yōu)美,充滿著純真與幻想,并且非常富有美感。在詩中的“我”非常熱愛自然,熱愛春天,向往著生機勃勃的美麗的春天。結合現實來看,孩子們最喜歡春季,詩歌的內容非常真實的反映了孩子們的童真,他們喜歡著春天的各種事物,詩歌中的文字會帶動他們走進春天,所以可以趁此機會,讓學生們進行一個仿寫的練習,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寫出來,從而與小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把聽說讀寫四部分結合起來進行訓練,讓同學們對生活中的一些精彩片段進行更好的對意境的感悟。在寫作的過程當中,同學們有了自己的新感悟,這些有感而發(fā)的內容甚至會比背幾句詩抄兩個好句子的效果來的更好一些。
語文當中詩歌教學則是一個感悟過程,一篇詩歌從最開始簡單的把字認全,朗讀,然后對作者進行感悟,去走進作者的心靈,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要慢慢改進的學習過程,老師也應該提升自己的能力,要無時無刻與同學們一起思考一起解讀詩歌,一起在詩歌海中徜徉。
作者簡介:張香娜,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