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明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留守兒童成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他們雖不缺吃少穿,但多由老人來看管,有的甚至是單親家庭,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親情觀。久之,好多都嬌慣成性,逆反心理嚴重,常以自我為中心,做出很多違背社會道德和規(guī)制的破壞性行為,對自身和社會的發(fā)展造成惡劣影響。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常見不良心理的成因,并提出了幾點防范與疏導策施,望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關鍵詞:留守兒童;逆反心理;不健康情緒;自我為中心;家庭教育;親情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留守兒童逆反心理特別嚴重,常與家長和老師對抗,與現實相悖逆。有的學生采取極端毀滅行為,在社會中頻繁發(fā)生。這些都與孩子不良的生理素質密切相關,特別是一些留守兒童心理不健康嚴重。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更是國家的接班人,國家也旁無責貸,用心呵護這一群人,培養(yǎng)有責任擔當的人。
一、造成農村留守兒童不健康原因。
原因之一:留守兒童逐年增多,隔代教育現象突出,使得孩子任性發(fā)展,隨意性非常強。改革開放40年以來,打工潮成為社會發(fā)展主流,導致妻子兒女異地居住,孩子缺乏自己親人的照顧關心,缺乏親情感,造成心理上的孤僻、壓抑。導致孩子與他人和社會溝通能力減弱,隔代教育觀念陳舊,跟不上時代的需要。
原因之二:父母離異,造成家庭混亂,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家庭溫馨感。特別是現在70后和80后的家庭,離婚率特別高。孩子是無辜的,在家無父母照管,缺乏父母關愛,家庭教育更是無人顧及,導致孩子心理上和精神上空虛,隨心所欲,做出很多出格的事兒來。
原因之三:不良的社會教育影響。網絡媒體、電視電影、網絡游戲、娛樂場所等等,一些社會毒瘤不斷伸向留守兒童,造成本就意志脆弱的青少年更加惡性發(fā)展。
二、疏導農村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措施:
1.留守兒童的心理是發(fā)展性的,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擾。因此,要把全體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對學生成長中普遍遇到的問題予以指導,同時還要兼顧極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的疏導與行為的矯正。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模式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留守兒童以活動和體驗為主,但要始終貫穿一條活動主線,突出實踐性和實效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從生活輔導擴展到學習輔導,職業(yè)輔導并重,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fā)。
2.豐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例如:提高各科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并納入學校課程中。為保證課時實施,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可以有針對性的傳授一些心理調節(jié)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更好地應對學習及生活中的各科困惑。
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組織創(chuàng)造化比賽,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親身體驗來提高心理素質。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級或團隊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利于培養(yǎng)學生心理素質的活動,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團體輔導和教育干預,對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輔導和咨詢。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3.要善于區(qū)分問題學生的類別。有些學生的問題的成因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有的則因為他的道德水平低下引起的。要積極地指導對象創(chuàng)設成功的體驗。特別是在矯治預防層面的學生,其心理問題往往是由于反復的失敗形成的,成功的體驗不僅可以減弱乃至消除其心理品質,許多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也需要成功的體驗,以此來不斷強化,使良好心理品質盡快形成。
4.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影響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家庭的結構、環(huán)境、人際關系,及家庭的傳統教育等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影響?,F在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正面家庭教育引導,特別是在農村,祖孫一家人,祖輩思想觀念老化,與新時代思想觀念不相符,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很大代溝,根本無法管教好自己的孫輩,造成孩子心理陰影。久而久之,產生逆反心理。
首先我們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多與他們溝通和必要的心理教育,在他們做錯事時不要用武力解決,更不要輕易對孩子做承諾,說過的就必須要兌現,為孩子樹立一種言行必果的信念。同時也要鍛煉他們的獨立和抗壓能力,表現好時要及時表揚,當然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除此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5.加強社會教育,傳遞社會正能量
隨著時代變化發(fā)展,留守兒童逐年增多,孩子長大后慢慢走向社會,應加強青少年教育,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斷疏導青少年思想教育。
參考文獻:
[1]哈里斯 Harris.《兒童與情緒》[M]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2-10.
[2]WilliamDamo .《兒童心理學手冊》(第三卷)——社會、情緒和人格發(fā)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3.
[3]讓-呂克·艾伯特.《讀懂孩子》——學生心理學手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