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足球,被稱為“世界第一運動”,全世界體育界最具有影響力的單項運動。并且足球最早始于我國,可如今中國足球處于非常艱難的地步,要想發(fā)展我國足球水平,就必須從小培養(yǎng),擴大足球精神的傳授。在初中足球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先進的方式教學,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促進足球發(fā)展的必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初中體育;足球運動;興趣
一 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古人云,一個單位團體超強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團隊精神就像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它號召團隊的每位成員自覺聚集到旗幟下,為實現(xiàn)團隊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大多數(shù)老師沒有從思想上改變,這會導致體育課程沒有得到拓展,進而影響學生對體育的學習熱情。在現(xiàn)在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把體育想的太簡單了,他們認為給學生提供一定的體育器材就可以了。在、體育課堂上,教師要與學生之間增強互動,在很多時候要與學生建立一種朋友間的關系,教師會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學,讓學生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要讓學生感到教師能給人溫暖,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所提高。
例如,在一堂體育課上組織一場小型的足球比賽,比賽雙方是由:一方是由學生組成的,另一方是由體育老師們組成的,雙方之間進行博弈。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比賽,進行足球知識的普及,對于足球很多美妙的技巧教師可以試著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去學習,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足球姿勢,并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真正的足球較量,從而讓學生快樂地馳騁在操場上,并且使他們明白足球不是一項簡單的體育運動,“足球精神”其實就是一種團隊精神,一個單位如果有一個好的團隊和良好的團隊精神,它就會像振奮人心的軍號,鼓舞士氣,激勵團隊里的每位成員勇往向前,奮力拼搏,形成良性的競爭氛圍。所以,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能充分感覺到老師對自己鼓勵與重視,使學生能快樂的沉浸于體育學習中。
二 熟悉球性,提升學生對足球的興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會全副武裝自己,去做任何覺得感興趣的事,學與樂密不可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一系列的問題,以合理的方式去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的發(fā)展,大多數(shù)人認為體育課程就是簡單的玩,其實,根據(jù)學生心理與生理正處在萌發(fā)的階段,這時,我們要費盡心思地運用大量的游戲讓學生提高興趣,使體育課變得生龍活虎,學生在玩耍起來有滋有味,所以,我們可以組織一場大型游戲。
例如,在第一次接觸足球的時候,對球的掌控不是很好,很容易出現(xiàn)煩躁的心理,從而失去自信心。所以在體育教師教授踢球之前,應該先讓學生們熟悉足球,做一些簡單控球、腳顛球等,讓學生對足球的性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些足球輔助技能的練習,不僅能讓學生對足球練習產(chǎn)生興趣,還能提高學生掌握支撐腳和足球腳的相互作用關系,在不斷熟悉球性的過程中就學習了支撐腳和踢球腳的作用,以后再教授任何一種足球腳法就非常容易了,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競技比賽,培養(yǎng)學生足球運動地精神
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大多數(shù)老師沒有從思想上改變,這會導致足球沒有得到拓展,進而影響學生對體育的學習熱情。因此,對于中學生足球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一些足球運動的技術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足球運動的精神,通過足球競技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勇敢頑強,機智勇敢,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的運動熱情。
例如,在班級之間組織一場足球競賽,比賽雙方是由:一方是由學生組成的,另一方是由體育老師們組成的,雙方之間進行博弈。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比賽,進行公平公正的比賽,對于足球“凌空抽射、大腳長傳、單刀赴會等的技巧教師可以試著展示出來,讓學生進行學習,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足球技巧,并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真正的足球競技較量,從而讓學生快樂的馳騁在操場上,所謂的足球精神,就是將自己的感情投入足球運動當中,把足球算作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朋友,不論競賽是勝負,都有足球和隊友的陪伴,一起奮斗,永不言棄、團結(jié)統(tǒng)一的!所以,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競技比賽,使學生能充分感覺到老師對自己鼓勵與重視,激發(fā)初中生的斗志,使學生能愉快的沉醉于體育中。
總之,足球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作為初中體育教師,要培養(yǎng)初中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在體育教學階段,不斷總結(jié)、發(fā)現(xiàn)最有利于足球教學的方式,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全面增強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玉泉.初中體育中的“校園足球”教學方法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5):186.
[2]丁科勝.初中體育教學中“校園足球”的推進策略分析[J].2018(05):48-49.
作者簡介:劉海濤(1979.2-),男,漢,遼寧朝陽人,本科,中學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