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健
習作難教,習作難寫,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學的難題。綜觀學生習作的現狀,雖然能夠較完整地寫出一件事的經過,但語言貧乏,內容空洞,缺乏細致入微、生動靈活的描寫。如何有效地改變這一現狀,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難題。學生的課內時間有限,過分強調整篇習作的構思,會讓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我想到了片段習作教學。
片段習作以訓練學生某一種單項能力為主要目的,最突出的特點是篇幅短小,訓練目的明確,易于教師指導、批改。由片段開始,逐步深入,然后平滑地向篇章過渡,從而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習作的一般方法,這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又能使習作教學落到實處。
那么,教師應如何利用好片段訓練,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細節(jié)描寫的水平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淺析指導學生片段練習的兩點做法。
眾所周知,作家寫文章都是有感而發(fā)、有為而作的。而學生習作,大部分都是命題式的,這顯然違背了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況且,習作是一種需要,它的表達內容來源于生活。小學生生活也許談不上豐富多彩,但即使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對于兒童來說,也可以津津樂道,說上半天。所以,學生擁有習作的“金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問題在于,教師要幫助學生發(fā)現他們的“金礦”。我請幾位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將學校、教室里發(fā)生的事情隨時向我匯報,再從中挑選一件能夠讓學生興奮的事情。為了便于學生完成習作,我請學生盡量詳細說明當時的情況,有時甚至“情景再現”,讓學生嘗試著把事情表演給大家看。這樣的片段訓練,學生可見可感可知,同時也避免了習作中弄虛作假以及抄襲的現象。
同時,我借助漫畫,讓學生觀察漫畫寫日記,告訴學生習作就像是看電影,要讓讀者明白你寫的人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唯一不同的是,習作要經常用慢鏡頭,有時候還得來個特寫鏡頭。如果遇到不知怎么描寫的時候,可以停下手中的筆,自己站起來做做動作。學生在日復一日的片段訓練中,不斷進步著,日積月累的進步自會產生質的飛躍。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習作有了很大的改觀。但這樣的片段訓練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弊端:習作缺少個性。而且由于時間有限,我只能選擇四五個學生的習作進行講評,覆蓋面小,不能激起更多學生的興趣。于是,我嘗試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只要是你感興趣的都可以拿來寫入習作中。
一段時間實踐下來,學生能夠將一件事情清晰完整地描述下來,細節(jié)描寫也有很好的發(fā)揮。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習作雖然寫得文從字順,卻缺少應有的靈性。于是,我不斷地去尋找“童言無忌”,最終若有所悟:通篇看來學生的“童言無忌”了無蹤跡,但字里行間卻閃爍著“靈性”。我把這些語句帶進課堂,作為習作評講的重點。同時,評講的只是只言片語,時間大為縮短,因此覆蓋的面也在大大增加。并且以前的片段都是我自己讀自己評析,現在面對的是句子,全都由學生朗讀,學生評析。
趁熱打鐵,借著這樣的機會,我提醒學生:每天寫完日記一定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寫得如何,不滿意就嘗試進行修改。如果一篇文章中有三個讓老師贊嘆的句子,那老師一定會樂得翩翩起舞。老師期待著能讀到你的大作。果然,學生在積極寫作的過程中,多了一點修改的意識,在努力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句子,甚至有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
習作教學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間,片段訓練只是其中微小的一環(huán)。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走出“不敢寫不會寫”的現狀,建立一種適合本班學生的習作教學體系。真正讓習作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成為習作的主人,讓習作教學走出困惑,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