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艷
科普童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一種文體,作者將原本相對深奧的科學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記敘形式,借助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在感受故事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科學知識,形成科學品質(zhì)。那當科學與童話“美麗邂逅”,我們的閱讀教學又該何去何從呢?
科普童話類課文,作者借助童話,將相關(guān)的科學知識蘊含在故事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引領(lǐng)學生獲取文本信息,掌握文本知識,為后續(xù)的深入理解奠基。
在倡導語用教學理念的當下,很多教師關(guān)注文本語言、文體形式、作者的表達策略,但如果學生沒有對文本內(nèi)容形成基本的理解和認知,這種語用訓練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對于科普童話這一文體來說,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學會尋找文本中含有關(guān)鍵信息的重要語句,并通過揣摩這些信息與作者表達意圖的聯(lián)系,區(qū)分文本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學會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概括與提煉。
如《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作者通過駱駝媽媽帶著小駱駝穿越沙漠,讓小駱駝了解了自己的身體部位對供給營養(yǎng)、維持生命的作用。但文中作者并沒有將這些作用直接點明,而是借助駱駝媽媽、小駱駝和小紅馬之間的故事展開。如在教學課文第3自然段時,教師在學生了解語段內(nèi)容的基礎上這樣組織教學:找出并圈畫描寫駱駝腳掌、駝峰和睫毛在穿越沙漠時的具體作用的語句。之后,引導學生嘗試用最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腳掌——陷進沙子容易拔出來;駝峰——儲存養(yǎng)料;睫毛——阻擋風沙。
在一篇生動的故事中探尋、甄別與科學相關(guān)的知識信息,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吸取知識,而是讓學生在探尋、辨析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學生尚處于直觀形象性的思維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圖表結(jié)合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從文本中提取信息,同時,再對應這些圖表深入到文本中進行閱讀與理解,從而形成圖文交融的有機整體,促進學生對科普童話的深入感知。
如《航天飛機》一課就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了航天飛機與一般飛機的不同點。教師設計了以下的表格,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具體描述的語言填表:
種類 具體特點 典型語句一般飛機航天飛機
這種以圖表形式引導學生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方式,將原本散落在文本中的信息和特點快速地集中在表格中,有助于學生在提煉與概括中進行對比,讓學生對文本的內(nèi)容一目了然,促進了學生對文本感知能力的發(fā)展。
科普童話,說到底就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講述故事契合了科普童話的特點。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前提下,就可以引導學生多方位接觸文本語言。
朗讀是學生對文本進行全方位接觸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才能了解故事內(nèi)容、感知人物心理、掌握語言知識。對于科普童話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洞察科普童話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體會人物跌宕起伏的內(nèi)心變化。如《水上飛機》一課中,小海鷗初見水上飛機的疑惑和驚奇,了解水上飛機后的敬佩等,就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加以展現(xiàn)。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朗讀故事發(fā)展過程中人物角色的對話,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點。如《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中小紅馬“噴著響鼻”那副冷嘲熱諷的神態(tài)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加以展現(xiàn),從而將文字轉(zhuǎn)化為鮮活的畫面。
朗讀是學生進行故事講述的基礎。對文本中不同類型的語言,教師要給予區(qū)分對待,從而讓學生在朗讀中形成認知共鳴,為復述故事奠定基礎。
如果說朗讀的過程,還是學生從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視角,以聲音的方式詮釋、表達作者蘊藏在文本中的含義,那復述就是在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具有獨特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將零碎的認知進行有機串聯(lián),并進行必要的補充與創(chuàng)造。
如在教學《云雀的心愿》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以云雀飛行所到達的幾個地點為線索,緊扣課文中的核心語句進行復述。而在復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追問來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思維,對文本進行更加翔實的拓展,如“原本是一片森林,那是一種怎樣的景色?”“現(xiàn)在黃沙飛舞,又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可以讓學生嘗試著進行具體描述。在學生講述了課文中的內(nèi)容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轉(zhuǎn)換視角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將自己當作是云雀,將自己的經(jīng)歷回家分享給自己的弟弟妹妹聽,并注意講述的條理性。
創(chuàng)造性復述不僅需要學生對文本擁有通透的把握與感知,同時也需要學生想象意識的參與。
所謂讀寫結(jié)合,就是要緊扣閱讀與習作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展開。首先,以讀促寫,即通過類群對比的方式把握科普童話的文體特點,凸顯“這一篇”的獨具魅力之處。其次,以寫促讀,就是借助扎實的練筆實踐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感知。
在教學科普童話時,教師不能將教學的關(guān)注點局限在這一篇文本中,而要以教材文本為著力點,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洞察科普童話與科普說明文之間在內(nèi)容選擇、結(jié)構(gòu)形式和語言特點上的不同,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科普童話的了解,豐富學生的認知。
如在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時,教師除了讓學生了解駱駝部位的作用之外,還讓學生從信息呈現(xiàn)方式和語言特點上進行感知。隨后,教師則為學生拓展了與課文內(nèi)容較為接近的科普說明文《沙漠之舟》,讓學生在自由閱讀中思考:“這篇課文同樣將駱駝作為描寫對象,文中也同樣涉及到了駱駝腳掌、駝峰和睫毛的作用,但這篇文章在寫作方法上與課文相比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教師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中進行對比,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認知意識:在呈現(xiàn)形式上,科普童話借助童話故事來展現(xiàn),形象生動,易于被接受,而科普說明文直接表達,形式簡潔;在語言風格上,科普童話力求生動自然、淺顯易懂,而科普說明文重視精確、嚴謹;在內(nèi)容信息上,科普童話以契合讀者認知水平的話題為中心,內(nèi)容相對簡單,而科普說明文所涉及到的內(nèi)容則具有一定的難度。
只有在這樣的對比閱讀中,學生才能更加敏銳地捕捉科普童話的文體特點和表達上的獨特規(guī)律,在切實的閱讀實踐中豐富自己的認知體驗。
由讀到寫,已經(jīng)成為當下閱讀教學的趨勢,更成為了在閱讀教學中踐行語用理念的重要途徑。而對于科普童話來說,由讀到寫的聯(lián)結(jié)點就在于其獨特的文體特征。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科普童話在寫作層面上的特點進行羅列與匯總,為學生的遷移仿寫指明方向:
教學資源人物對話的描寫提示語言的獨特提示語在文中位置的變化課文內(nèi)容《小稻秧脫險記》《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
有了這樣的歸類與分析,練筆資源的提煉可以就此開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教材文本為典范,在揣摩與辨析中進行練筆。
科普童話既有科學知識的嚴謹準確,又有童話的生動趣味,教師應從這一特點入手展開教學,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