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廖利明
(1.閩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2.閩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青少年是網絡新媒體使用的主要群體,也是受其影響較深的群體。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網民已達1.7億,其中10歲以下網民占2300萬之多。[1]當前,網絡新媒體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教育模式也在相應地發(fā)生變化。高等院校團學工作一般是指校內共青團和學生會的工作,其承載著思想引領、政策落實、宣傳教育和素質育人等根本任務。在網絡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團學部門要合理運用網絡新媒體,積極應對挑戰(zhàn),及時抓住機遇,認真研究網絡新媒體背景下的團學工作實踐,并提出提升團學工作實效性的新舉措,使團學工作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當今社會已進入網絡新媒體時代,網絡新媒體以其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影響范圍廣的優(yōu)勢,已逐漸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為大學生提供信息獲取、信息交流、娛樂休閑等便利,對高校團學工作的開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網絡新媒體也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弱化了傳統(tǒng)高校團學工作的可控性與權威性,給高校團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方式與技術方面的挑戰(zhàn)。
網絡新媒體具有便捷性、開放性的特點,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許多大學生基本不看或者很少使用傳統(tǒng)媒介,而更多地關注微信、微博、QQ、飛信、博客、BBS等網絡新媒體載體。網絡新媒體傳播信息的碎片化,使大學生雖然能夠獲得雞湯文的信息知識,卻忽視了經典理論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網絡新媒體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使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受到沖擊,共產主義信仰受到動搖;網絡新媒體交互方式的虛擬性,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受到影響;網絡新媒體網絡應用的隱蔽性,使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責任意識、道德修養(yǎng)受到影響;網絡新媒體網絡環(huán)境的時空化,使大學生的自律行為、判斷能力、素質能力受到影響。[2]網絡新媒體可以傳播真、善、美,也可以傳播假、惡、丑??梢哉f,網絡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團學工作開展中的一把雙刃劍。在網絡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團學工作面臨嚴峻形勢。
網絡新媒體背景下,傳統(tǒng)教育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靈活性,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網絡新媒體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打破信息傳播的時空界限,實現(xiàn)多個感官的媒介觸覺,所提供的信息內容有了量和質的提升,所選擇信息的方式有了創(chuàng)新。此外,網絡新媒體營造平等互動的交流氛圍,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尊重和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網絡新媒體的教育功能得到聚集放大,從而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模式。網絡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共同配合,促進教育模式的轉型,為團學工作帶來了機遇。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新媒體技術已廣泛地運用到高校團學工作實踐中。高校應加強對網絡新媒體運用的引導和管理,保證教育效果的順利實現(xiàn)。
首先,重視網絡新媒體教育的正確運用。網絡新媒體具有多元性、開放性、虛擬性特點,這些特點使傳播信息的來源多元化、結構復雜化。大學生容易在思想上迷失方向,受到低俗信息的侵蝕。因此,高校在團學工作開展過程中要正確利用網絡新媒體,使其發(fā)揮積極的思想引導和教育作用;要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適應網絡新媒體信息傳播模式和接收模式,打破傳統(tǒng)教育的思維模式和時空概念;要對網絡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內容進行甄別,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加強網絡輿論動態(tài)監(jiān)督,提高網絡教育宣傳力度。
其次,明確網絡新媒體服務的根本目的。高校在團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政策方針,團結帶領大學生發(fā)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團學工作應用網絡新媒體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正確的思想育人途徑,防止出現(xiàn)苗頭性和傾向性教育問題;不斷拓展教育實踐的深度與廣度,不斷增強團學工作與學生和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
再次,注重網絡新媒體宣傳教育的方式與內容。高校團學工作采用網絡新媒體宣傳手段,主動掌握網絡話語權,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時尚、新穎、活潑的教育內容,主動服務大學生的需求,引領大學生的思想,彌補傳統(tǒng)媒體模式的不足。例如:福建師范大學團委品牌形象代言人“小葵”,以網絡卡通形象作為宣傳教育的媒介,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效果。可見,網絡新媒體宣傳教育選擇適合大學生的內容與方式,才能夠引起大學生的共鳴,推進團學工作的深入開展,從而取得更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當前,高校網絡新媒體教育平臺眾多,但普遍存在設計不合理、建設不到位、維護不完善的問題。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高校在團學工作開展中要以戰(zhàn)略高度搭建網絡新媒體服務平臺,搶占網絡新媒體的宣傳陣地,提升團學工作育人的實效性。
首先,平臺搭建。大學生是網絡新媒體的主要接受和使用群體之一。網絡新媒體平臺必須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布局,適應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符合網絡新媒體使用者的興趣習慣。網絡新媒體平臺的覆蓋層面要廣,內容信息要多,這樣才能為大學生的發(fā)展成長提供重要保障。當今大學生自主意識強,對外界信息的選擇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因此高校必須從大學生的需求出發(fā),搭建功能完善、內容豐富、吸引力強、體驗感好的網絡新媒體平臺。
其次,平臺運行。高校在團學工作開展中應該根據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習規(guī)律和生活需求,正確分析社會熱點問題;運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話語,積極搶占網絡新媒體的思想陣地,實現(xiàn)思想意識形態(tài)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著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重在塑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網絡新媒體平臺服務于團學工作,要激發(fā)廣大師生的共同智慧和力量參與平臺運行,促進傳統(tǒng)育人模式與網絡新媒體教育模式的融合。高校要尋求社會資源的參與,做好團學工作與社會的接軌,使團學工作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再次,平臺維護。網絡新媒體平臺助推團學工作。在傳播途徑、平臺運行、內容夯實等方面,要有一批懂網絡新媒體技術、有平臺運行維護能力、愿為團學工作服務而努力的教師隊伍和學生干部,要激勵他們積極投入網絡新媒體團學工作當中,保障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為他們提供展示機會,從而確立網絡新媒體宣傳教育的基礎。
為了保證網絡新媒體宣傳教育的思想方向和正面效果,需要加強網絡新媒體使用過程中的監(jiān)督和管理,并制定相應的機制來確保網絡新媒體的運用效果。網絡新媒體的運用,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和機制的規(guī)范。制度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將影響網絡新媒體育人的實效。
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家庭和國家社會的希望。團學工作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其目的必須明確,要能為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服務。團學工作開展要充分運用學校和社會提供的豐富資源和有利條件,讓網絡新媒體成為大學生專業(yè)知識、實踐實習、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重要手段。高校積極應用網絡新媒體開展團學工作,要激發(fā)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貼近大學生的特點,傾聽大學生的心聲,注重實際教育效果,運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從而為大學生成長助力。
[參考文獻]
[1]馬田園.共同守護兒童“數字未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1-23.
[2]秦玉.高校思想政治課創(chuàng)新應對策略研究——基于網絡新媒體[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