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的概念是小學生進行列式、計算、判斷、分析、推理等學習活動的基礎。概念的教學要經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鞏固、概念的拓展等過程。這個過程是復雜的思維過程,它既是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是概念的逐步形成、理解過程,又是改善學生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過程。在這四個過程中,概念引入、概念建立是關鍵,通過問卷調查,師生座談,隨堂聽課等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們喜歡把一個新的概念和盤托出,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往往會背,但吃得不透,只是照貓畫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師沒有把握新舊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站在一個整體范圍內來教學,那么學生學到的知識就會是零散的,且難以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針對調查情況,筆者不斷進行實踐、反思,形成了概念引入“三抓”策略、概念建立“三重”策略。
通過教學研討筆者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概念引入精彩且恰當,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建立起清晰的表象。通過專題研討和課堂實踐,我們形成了概念引入的“三抓”策略。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階段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教學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并結合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經驗,結合他們已有知識儲備,設計現(xiàn)實的、富有情趣的活動來引入概念,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認知搭建橋梁。
如在教學“比的意義”之前,讓學生觀察媽媽煮飯的情形,看看米和水各按幾杯配置最恰當?課堂上,讓學生匯報。學生回答出:按2杯米,5杯水蒸最恰當。這時引導學生說出米和水的關系,使學生知道生活中常常存在兩個量的倍比關系,順勢引出“比”。
再如,教學“小數(shù)的意義”時,出示超市商品的單價,通過學生熟悉的畫面,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到小數(shù)就在身邊。接著教師出示米尺,通過分析米尺上的刻度,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一位小數(shù)、二位小數(shù)、三位小數(shù)等,通過對實例的觀察、分析比較以及抽象概括,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小數(shù)的概念。
概念教學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中,我們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把舊知識作為新概念的基礎和推理依據(jù),從已學過的與其有關的概念中加以引伸,從而引出新的概念。
如“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的概念是在整數(shù)乘法的基礎上建立的。教學時,教師問一個水杯裝水4/5千克,3杯重多少千克?算式是4/5×3,就是求4/5的3倍是多少?1/2杯重多少千克?算式4/5×1/2,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3/4杯重多少千克?算式是4/5×3/4,就是求4/5的3/4是多少,由此引出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就是求這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樣引入不但復習了舊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邏輯思維,也使教者省力,學者易懂。
教學中,教師借助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引出概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情境要與概念的本質屬性相關聯(lián),不能讓情境誤導學生,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歧途。
如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教師出示同學的照片,并讓照片中同學站在講臺上,讓學生同照片進行對比。熟悉的現(xiàn)象,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繼續(xù)出示課桌、數(shù)學課本等照片,學生通過分析、對比,認識到這些事物與照片的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但是它們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照片是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成的,從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內涵。
再如,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主要要說明“誰”的幾分之幾,為了說明這一點,可出示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圖形,折出它們的二分之一,讓學生明白雖然都是二分之一,卻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說明“誰”的二分之一。這也為以后學習分數(shù)的單位“1”打下基礎。概念的本質屬性抓住了,我們的著力點就找到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讓他們在體驗中理解概念意義,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過程。在概念建立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和教研團隊參看了大量書籍,查看了相關資料,并反復實踐,形成了概念建立的“三重”策略。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養(yǎng)成了較強的依賴性,為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我們精心設計研究目標,讓學生依據(jù)目標去自主探索,經歷概念形成的全過程。在制定目標時,注意把準教材標高,把握住學生特點。
如教學“正比例”時,出示研究目標為:閱讀教材例題,邊看邊算,并思考①表中有哪兩種量?②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③還可以從表中發(fā)現(xiàn)哪些規(guī)律?④你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⑤說說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五分鐘后進行交流。在教師出示目標后,學生能夠明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的方法,明確學習的規(guī)定時間。有了這些向導,研究有方向,層層推進,對概念的理解逐漸加深。
我們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學生掌握概念的關鍵,經過獨立思考,學生會發(fā)現(xiàn)問題,產生新的見解,有了見解就會有交流的欲望。我們重視學生之間的共研,共研實現(xiàn)了優(yōu)勢互補,在討論、互說中,思維越來越嚴密,對概念的認識越來越明晰。
如教學“因數(shù)與倍數(shù)”時,讓學生自主探索什么是因數(shù),什么是倍數(shù),因數(shù)和倍數(shù)有什么關系。如何找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對于因數(shù)和倍數(shù)的意義,學生能夠自己理解,但對找一個數(shù)因數(shù)的方法,學生往往只能找到一種方法,通過共研,學生能夠得到找因數(shù)的多種方法。多種找法,反過來又促進了對概念的理解。通過共研,學生還能夠形成對概念的完整理解,知識也容易形成框架。
經歷了自探共研,學生對概念能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但下定義時語言很難做到精確、簡潔、符合邏輯。為突破這個瓶頸,我們實行打磨的方法,即經過獨立思考、指名回答、同學評議、二次思考、二輪回答、二次評議、小組討論、代表匯報、開書驗證以及集體反思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下定義的任務。
如,教學“質數(shù)合數(shù)”時,在經過自探共研后,教師讓學生思考什么叫做質數(shù)?什么叫做合數(shù)?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教師請同學指出所下定義存在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重新思考,再次下定義,教師組織學生繼續(xù)挑刺,帶著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進行討論,在集思廣益后,請小組代表發(fā)言,同學開書和課本上的定義進行對照,最后集體反思自己所下定義與課本上的定義有什么不同。通過這樣的打磨,學生能夠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歸納概括能力得到一個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