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姿
摘 要:文章以湖南省湘潭市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我?!保幼≡谳爡^(qū)內的自閉癥、腦癱、多重障礙等重度殘疾兒童實施送教上門工作為例,從構建送教服務課程體系、送教服務保障機制和送教服務模式幾方面入手,構建了“五三四”的送教服務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送教上門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五三四”模式;重度智障兒童;送教上門
中圖分類號:G764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17-11-25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培智學校推進自閉癥教育的對策研究”(XJKO16BZXX03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蔣 姿(1973—),女,湖南省湘潭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導主任,本科。
《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頒布以來,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為不能到校就讀的重度智障兒童少年開展送教上門。我校通過對居住在轄區(qū)內的重度自閉癥、腦癱、多重障礙等兒童開展篩查,選取部分兒童實施“送教上門”試點,通過不斷實踐探索總結,形成了“五三四”的送教服務模式。
“五步走”的送教上門服務模式,即調查摸底-科學評估-檢測效果-定期回歸-工作研討。
1. 調查摸底,確定送教對象
學校對轄區(qū)內未入學的適齡兒童進行摸底調查,篩選出重度智障兒童,作為送教的的對象。學校出面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致殘原因、身體狀況、家庭情況和教育需求等,在征得家長的同意與支持后,確定實施送教上門。
2. 科學評估,擬定訓練計劃
學校利用專業(yè)量表,對送教對象進行認知、語言、粗大精細動作、感知覺等開展評量,掌握每個學生的障礙狀況、精神發(fā)育情況、認知水平和動作語言能力,結合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與要求,為送教對象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設計教學方案。每次送教家長必須對教師的送教時長、送教內容、送教質量進行評定,并在反饋表寫上反饋意見,簽字確認。
3. 檢測效果,保障送教質量
學校要對送教效果開展定期檢測,家長、教務處、專家團隊一學期一次上門走訪,全方位了解學生發(fā)展情況。學校對送教對象的點滴進步,給予發(fā)展的、多元的評價,給家長和孩子以信心。學校還會定期電話聯(lián)系學生家長,了解教學情況及家長訴求,及時調整送教方案。
4. 定期回歸,提供融合場所
對于送教上門的學生,學校定期將送教學生接回學校,要求有重大活動家長必須帶孩子來校參加,對學生進行專業(yè)康復訓練,提高學生溝通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
5. 研討培訓,提高送教水平
學校根據(jù)送教工作需求,定期組織送教教師進行專業(yè)研討,提高送教教師業(yè)務水平;每月組織一次送教教師交流與學習例會,交流有效的經(jīng)驗,研討個案的具體情況,并提出下個月的目標與措施;每期開展一次送教學生家長培訓,指導家長在家庭中如何對孩子進行輔助訓練與教育;向家長提供社會對重殘兒童給予支持的相關政策、教育、福利、醫(yī)療等方面的訊息咨詢。
根據(jù)教育部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學校構建了文化課程、康復課程和功能訓練課程三類送教課程。
1. 文化課程
主要包含生活語文、生活數(shù)學。根據(jù)送教對象的入學年限和認知基礎,為送教對象選擇適當?shù)慕虒W資源,并為學生免費發(fā)放教科書籍。每次教師送教后,均會布置適量的家庭作業(yè)供家長輔導,以便溫習鞏固。
2. 康復課程
主要包含感統(tǒng)、蒙氏、語言、腦癱動作訓練、精細訓練等。在康復課程方面,康復教師通過專業(yè)評估,為其進行康復訓練,促使送教對象得到較好的康復。
3. 功能訓練課程
主要對送教對象進行家居生活自理訓練,如洗手、洗臉、入廁、就餐等;對發(fā)展較好的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人際關系、家事技能、社區(qū)技能、休閑活動、身心健康、安全等社會技能訓練。
學校根據(jù)送教對象的需求和評估結果,為每位送教對象制訂個別化訓練計劃,安排適宜的課表,盡量將三類課程交叉開設或以某一方面為側重點進行開設,讓學生得到較好的發(fā)展。
1. 申報學籍
送教的學生全部上報學生信息管理系統(tǒng)。在教育局的學生信息系統(tǒng)中,隨時可以查詢送教上門學生的信息。
2. 設立專項經(jīng)費
學校設立“送教上門”試點工作專項經(jīng)費,用于“送教上門”服務教師的工資和交通等補貼,實行150元/次/生。將“送教上門”服務對象列入學校學籍管理,申請撥付相應的生均公用經(jīng)費。
3. 建立檔案
要求送教教師為每名學生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收集學生的基本資料、送教學生基本情況、 IEP、輔導記錄等。同時,送教教師為每位送教學生建立《家校聯(lián)系本》,記錄教師教學建議及家長期望要求。
4. 規(guī)范送教常規(guī)
學校制定了專用的《送教上門情況記載本》和《送教上門記錄表》。其中,《送教上門情況記載本》包含送教工作計劃、送教學生IEP、送教對象中期末評估、送教教學檢查記載和送教工作總結;《送教上門記錄表》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內容等常規(guī)的教案部分外,還增設了“家長反饋”一欄,要求每次的送教工作結束后,都需要家長在教師的送教記錄表上簽字,且對該次送教工作進行評價,還要求教師對每次的送教工作進行反思。同時,送教教師教學資料參與學期期中和期末的教學檢查。這樣既有利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也有利于學校對送教上門教師的督促,家校攜手,共同提高送教上門工作的質量。
總之,近幾年通過“送教上門”服務,我們對重度自閉癥、腦癱、多重障礙等兒童進行了缺陷補償、潛能開發(fā),提高其認知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使殘障兒童的生活也能充滿陽光、快樂,減輕殘障兒童家庭的教育負擔,完成了當代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培智學校義務課程設置實驗方案[Z].教基〔2007〕1號. 2007-02-02.
[2]樸永馨,顧定倩. 特殊教育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3]王 芳.淺談如何有效開展“送教上門”指導工作[J]. 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