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筱寂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類信息傳播進入自媒體時代。自媒體傳播的特點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一定挑戰(zhàn)。因此,思政課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加強自身媒介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實效;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自媒體環(huán)境。
關鍵詞:自媒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對挑戰(zhà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233-03
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及無線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信息交流方式得到極大的拓展,新媒體不斷發(fā)展,人類信息傳播方式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根據2017年1月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0.3%,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青年學生更是主要群體[1]。高校學生是青年學生的主體,他們積極參與網絡生活,積極追捧和使用自媒體工具,將其作為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和來源。通過自媒體,高校學生一方面拓寬了學習視野;另一方面,由于自媒體傳播的內容良莠不齊,也給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在此背景下,作為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受到了極大影響和挑戰(zhàn)。因此有必要對自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加以關注,積極探討應對之策。
一、自媒體的概念及特點
2002年,美國學者丹·吉爾默(DanGillmor)提出了“自媒體(we media)”的概念。2003年,謝因·波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在“We the Media: Grass-
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一文中進一步對“自媒體”做了概念闡釋:“‘自媒體是普通公民借助數(shù)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借此提供并分享他們的真實看法和自身新聞的途徑?!盵2]簡言之,自媒體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方式。互聯(lián)網上的每個賬號都是一個小小的媒體,每個人都是記者、編輯或者評論員,都可以借助自媒體工具傳播信息發(fā)布評論。在我國,互聯(lián)網平臺中最主要的自媒體工具包括微博、微信、QQ、百度貼吧、BBS論壇等。
與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tǒng)媒體相比,自媒體在傳播主體、內容、方式和速度上有其顯著特點。一是傳播主體的分散化和平民化。信息的傳播主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新聞機構或掌控新聞機構的某些人,自媒體的傳播主體可以是網絡生活中的每一個普通人。傳播主體和受眾之間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二是傳播內容多元化和復雜化。傳統(tǒng)媒體發(fā)布的信息一般都經過層層審核再發(fā)布,信息內容一般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而自媒體的傳播主體是分散的個體的人,發(fā)布的大多是未經審核或檢驗的個性化多樣化的內容,所以很多信息良莠不齊且可信度待考察。三是傳播方式交互性和自主性。傳統(tǒng)媒體一般是以自己為中心,以一對多,是從點到面的傳播。自媒體時代的每個人都可以借助自媒體工具自主發(fā)布信息,得到別人的關注和點評,也可以對別人發(fā)布的信息加以關注和點評。這種傳播方式是自主和交互的,可以一對多,也可以多對一[3]。
此外,由于普通人可以運用自媒體,不經相關部門審批,不受相關規(guī)章制度制約,在網絡平臺上及時發(fā)布信息,特別是發(fā)布一些突發(fā)性事件。而其他廣大的受眾只要轉發(fā)就可以使信息廣泛傳播。它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也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相比的。自媒體的傳播特點很大程度迎合了大學生尋求拓展人際交往的情感需求、表達方式個性化的強烈意愿和快捷高效的生活學習方式。同時也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作為引領大學生思想教育主陣地的思政課首當其沖受到了沖擊和挑戰(zhàn)。
二、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受到的挑戰(zhàn)
(一)傳播主體分散化挑戰(zhàn)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權
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教師憑借自身豐富的知識和信息儲備,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壟斷優(yōu)勢。而學生由于接觸的信息相對有限,知識儲備相對薄弱,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教師淵博的知識、精辟的分析所折服。加之教育制度的安排,教師在傳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完成思政課教學中享有主導權。但是在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熱衷使用各種自媒體工具進行人際交往,并將之作為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和途徑。自媒體傳播方式的特點又使得學生可以快速高效地獲取信息,其速度和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教師,由此帶來的海量信息弱化了教師對信息資源的壟斷優(yōu)勢。特別是通過自媒體快速及時廣泛傳播的某些熱點問題或突發(fā)事件,往往是手機控或者微信控的學生早已關注,而教師因為對信息關注不夠及時反應稍微滯后。這些都使得思政課教師享有信息資源的主導權面臨挑戰(zhàn)。
(二)傳播內容復雜化沖擊思政課教學內容
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不管是教材還是具體的教學內容都具有較強的規(guī)定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而處在思想活躍期,喜歡張揚個性的大學生容易對直接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存在抵觸心理。自媒體時代,言論表達自由化和發(fā)布主體分散化造成信息流動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個性化的信息泛濫,大量信息未經審核已被大規(guī)模轉發(fā),其中的很多內容不真實,甚至包含謠言或非法的內容。為了贏得關注和點擊率,有些人或媒體大量發(fā)布或轉發(fā)庸俗甚至低俗、媚俗的內容。更有的大學生為了吸引粉絲、“搏出位”,制造并傳播一些不道德、無節(jié)操、無底線的惡俗信息。大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相對有限,在這些魚龍混雜的信息面前很難及時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在青年學生中,網紅成為時尚,惡搞文化流行。有的學生甚至對自媒體傳播的各種反主流價值取向的社會思潮更樂于接受。這些都對思政課嚴肅高尚的教學內容形成了沖擊。
(三)傳播方式交互化挑戰(zhàn)思政課教學模式
在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下,教師處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通過單向的方式向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生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在這種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教育與被教育、控制與被控制、獨語與無語的關系,師生之間的交流呈現(xiàn)“一對多,中心對邊緣”的結構特征[4]。而大學生群體由于社會閱歷有限,心理狀態(tài)還處在發(fā)展階段,他們渴望自由表達思想抱負并得到支持。自媒體傳播方式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與大學生渴望表達的情感需求契合。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自媒體一般運用多媒體方式,將傳播內容用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為受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容易引起共鳴而被廣泛接受。這種傳播方式的交互性和自主性,使得青年學生更樂意充分利用各種自媒體工具作為平臺,發(fā)布信息,發(fā)表評論。通過各種終端設備,他們可以隨時登錄微博、微信等,輕點指間就可以更新心情狀態(tài),或傾訴煩惱,或分享喜悅。在思政課上不能表達的思想和話語在自媒體空間大大得到拓展,這使得部分學生抵觸思政課被動單一的教學模式。
自媒體時代到來的當今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同時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一方面,國內各種階段性社會矛盾突出,如環(huán)境問題、貪腐問題等。這些矛盾和問題經自媒體得到廣泛傳播和放大,與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帶來的普遍的心理空虛和迷茫相互交織,產生疊加效應。一些人開始懷疑中國的改革發(fā)展進程,懷疑中國夢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西方發(fā)達國家借助其在信息資源和互聯(lián)網技術上的優(yōu)勢,利用自媒體加強了對中國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攻勢。而我國在網絡監(jiān)管和立法上還不夠完善。網絡空間上大量不良信息肆意傳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無政府主義、封建迷信等不良觀念沖擊并侵蝕大學生的思想,使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錯位。部分學生不僅質疑思政課教師,還抵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有的學生甚至對課程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5]。這些都對思政課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對之策
(一)思政課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加強自身媒介素養(yǎng)
1.教師應該摒棄“以我為主”“說教”的教育理念,以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鼓勵學生通過自媒體開放真實的內心世界,表達真實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放棄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在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同時,歸還學生的話語權,與之建立平等的良好的溝通途徑。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學習掌握自媒體技術,熟練運用各種自媒體工具,及時獲取自媒體帶來的最新信息。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些信息豐富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自媒體與學生更有效溝通和交流,深化教學效果。
2.教師應加強自身媒介素養(yǎng),成為“信息把關人”。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所應用的能力[6]。教師應該培養(yǎng)對自媒體信息反應的敏感度、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針對通過網絡披露的各種熱點和敏感問題,教師要及時做出反應,并準確判斷。當下,學生已經把各種自媒體作為自己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將之作為快速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但他們更多的是把自媒體當作了休閑娛樂的快餐文化。與學生相比,教師要更善于對這些信息進行思考、思辨,充當學生的“信息把關人”。同時應把媒介素養(yǎng)教育納入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對自媒體信息自我把關的能力[7]。教師在使用自媒體時,應更多地關注有較強思想性和學術性的信息內容來充實和豐富自己。在教學活動中,也要注意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他們學會利用自媒體來促進學習。
需要指出的是,在自媒體帶來的信息泛濫和價值多元的大背景下,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保持頭腦清醒和信仰自覺。對某些負面的信息,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保持警惕;同時,要自覺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保持高度信仰,與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
(二)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實效
1.利用自媒體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思政課四門課程的教材是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在堅持中央精神的基礎上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師要積極利用自媒體充實教學內容。比如,一方面可以利用微信群或者QQ群等在課前了解和收集與課程相關、學生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找準學生的興趣點后在課堂教學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做出正面回應,使得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深入學生頭腦;另一方面,自媒體信息內容多樣且大多圖文并茂、生動有趣,教師可以根據每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對象的實際心理和精神需求,從中選取合適的素材,豐富教學資源,凸顯理論教學的生動性。教師可以利用自媒體上的音頻視頻資料豐富課件,可以在教學中使用健康的自媒體網絡常用語,把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比如,在講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關于中國的外交時,可以用“中國的微信朋友圈”圖文并茂地生動展示中國面臨的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
2.可以利用自媒體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自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思政課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求新求變的學習愿望,必須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構建立體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開展專題式、互動式、案例式教學。比如針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愛國”的專題,可以把課堂教學設計為“課前導入——師生互動——理論學習——分享心得”等幾個模塊?!罢n前導入”選取自媒體上最新的與愛國相關的熱點話題,之后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互動式教學,將學生引入關于如何愛國和理性愛國的理論學習,最后師生共同分享關于愛國的心得體會。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歸還學生的話語權,師生互動和共同分享使得教師與學生思想交流、觀念碰撞、情感共鳴,增強了課程的現(xiàn)實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利用自媒體豐富教學方式方法。當前,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各種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自媒體已經是青年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思政論課應該主動出擊,占領這塊陣地,利用其生動活潑又便捷高效的形式豐富教學方式方法。教師可以利用自媒體開設思政論課“微課堂”或“第二課堂”。比如,可以設立思政課的微信公眾號,在其中分享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或關于最新熱點問題的解讀,上傳音頻視頻等資料供學生學習和討論,分享自媒體上新穎的生活小常識和小知識,吸引學生投稿分享學習體會和心得——這些投稿或是文字或是圖片或是音頻視頻的多媒體。①教師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上的熱點問題開展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還有的教師利用自媒體開展專題講座、布置網上作業(yè)、檢查教學效果。這些都豐富了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必須強調的是,利用自媒體豐富教學方式方法,必須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和質量。沒有作為根本的“第一課堂”的精雕細琢,僅靠輔助的“第二課堂”的補充教育,根本實現(xiàn)不了正確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的健康形成,更不能完成思政課的教學目標[8]。
(三)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自媒體環(huán)境
當然,應對自媒體對思政課教學帶來的沖擊和挑戰(zhàn),更需要高校學校層面的支持,為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自媒體環(huán)境。
首先,學校應組織開展“走出去,請進來”的教育培訓活動,為思政課教師聘請專家,開設講座,傳授自媒體制作、使用技巧;或鼓勵教師訪問交流,幫助其提高教學水平,提升媒介素養(yǎng);教學主管部門應鼓勵思政課教師積極主動深入到自媒體環(huán)境中,運用自媒體手段開展教學。在政策和資金上鼓勵思政課教師利用自媒體進行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
其次,學校和各相關單位應該大力支持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自媒體教學和交流平臺。應鼓勵各宣傳部門和相關教學單位積極支持并參與思政課教學平臺的活動,如“愛國隨手拍”最佳照片征集、“我與中國夢”征文等,學校相關部門應對這些活動提供各種支持,以調動師生參與的積極性。
再次,支持校內思想政治教育網的網絡建設和管理維護,網站的運行應該快捷,更新及時,內容應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并注重互動性,對學生關注的問題要及時回應,吸引學生主動自覺利用校園網絡進行理論學習和交流。
最后,學校應加強校園自媒體文化建設,將其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系統(tǒng)工程中。建設專業(yè)的網絡輿情監(jiān)控隊伍,構建健康的校園自媒體環(huán)境。學校應重視對校園社團組織自媒體平臺的監(jiān)管和引導,鼓勵學生利用社團組織自媒體進行自我管理和教育,以提高學生的自媒體素養(yǎng)。
總之,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沖擊和挑戰(zhàn),教學任務更加艱巨,思政課教師的責任更加重大。我們應該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主動出擊,積極應對。高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校園自媒體文化建設。思政課教師要積極主動利用自媒體進行教學研究和改革,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切實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思想素質過硬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7-1-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
[2]Dan GILLMOR. We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EB/OL].[2011-12-18].http://oreilly.com/openbook/wemedia/book/index.html.
[3]李梅.自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亞太教育,2015(12).
[4]尹朝暉.自媒體時代高校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話語困境及其重塑[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5]吳艷冬.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及其創(chuàng)新策略[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11).
[6]張志安,沈國麟.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yǎng)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
[7]嚴芳.自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
[8]袁雅莎.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途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