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陽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奇臺縣人民醫(yī)院外二科 奇臺 831899)
腸梗阻為腹部手術后早期常見的并發(fā)癥,多由腹腔內炎癥、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等引起,可在術后1~3周內出現,以腹痛、腹脹為主要表現,若治療不及時,嚴重者可致患者死亡[1]。胃腸減壓為腸梗阻的主要治療方法,但起效較慢,效果欠佳,因此探討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十分必要。本研究將腸梗阻導管聯合加味小承氣湯應用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治療中,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6例腹部手術后早期出現炎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平行對照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23例。觀察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7.94±5.33)歲,術后發(fā)病時間2~18 d、平均發(fā)病時間(8.39±3.22)d,腸梗阻粘連松懈術11例、急性闌尾炎切除術4例、小腸破裂修補術4例、胃癌根治術2例、結直腸癌根治術1例、胃腸破裂穿孔修補術1例。參考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 18~66 歲、平均年齡(47.88±5.41)歲,術后發(fā)病時間 2~18 d、平均發(fā)病時間(8.41±3.18)d,腸梗阻粘連松懈術10例、急性闌尾炎切除術4例、小腸破裂修補術4例、胃癌根治術2例、結直腸癌根治術2例、胃腸破裂穿孔修補術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出現炎性腸梗阻后,均給予禁食、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腸外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國藥準字H22022889)5 mg,1 次 /8 h,連續(xù)給藥 5~10 d,皮下注射善寧(國藥準字 H20090948)0.1 mg,3 次 /d,連續(xù)給藥 5~10 d。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腸梗阻導管聯合加味小承氣湯治療:經鼻腔將腸梗阻導管(日本Create Medic公司生產,長3 cm,內有3腔2囊)插入胃內,經口插入胃鏡,在胃鏡引導下,腸梗阻導管逐漸進入幽門、十二指腸;體外段導管連接負壓吸引器,注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15 ml至前置氣囊內,X線透視下明確導管走向;每天經導管沖洗腸道,期間配合間斷負壓吸引;每天通過腹部平片觀察腸道內積氣、積液以及導管行進情況,當導管前置水囊開始下移之后給予患者加味小承氣湯(方劑組成:黨參、丹參、黃芪各30 g,黃芩、紅藤各15 g,枳實、厚樸各10 g,生大黃12 g,脾虛者加山藥20 g;呃逆者加丁香10 g)治療,1劑/次,1次/d。參考組給予經鼻胃腸減壓。
1.3 觀察指標及標準 觀察治療10 d后,兩組患者腸梗阻改善療效指數、治療后腹圍縮小程度、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臨床治療效果及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1)療效指數評定以消化液引流量、腹圍縮小程度作為評價指標[2]。(2)療效判定[3]:患者嘔吐、惡心、腹痛、腹脹等癥狀消失,X線或CT檢查未見腸梗阻征象、腸腔內積液、積氣等,恢復飲食后2~3 d內無復發(fā),視為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程度好轉,X線或CT檢查顯示腸內存在氣-液平面,視為有效;患者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視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19.0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所得數據,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腸梗阻改善療效指數及改善時間比較治療后觀察組腸梗阻改善療效指數及腹圍縮小程度明顯大于參考組,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腸梗阻改善療效指數及改善時間比較
表1 兩組腸梗阻改善療效指數及改善時間比較
注:與參考組比較,*P<0.05。
腹圍縮小程度(cm)組參考組 n 療效指數(分)首次排氣時間(d)腸鳴音恢復時間(d)23 23 78.32±12.32*70.08±10.09 3.17±0.36*4.29±0.55 3.36±0.41*4.56±0.63 15.08±0.46*11.95±2.33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參考組為73.9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未見并發(fā)癥發(fā)生,參考組出現4例腹痛、2例積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6.09%,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炎性腸梗阻為術后較為特殊的腸梗阻,臨床發(fā)生率為20%左右。在術中創(chuàng)傷及腹部炎癥共作用下,腸壁出現水腫、充血、纖維蛋白滲出等,導致腸管蠕動減慢、腸管粘連、腸腔阻塞的發(fā)生。臨床主張通過生長抑素、腸外營養(yǎng)、糖皮質激素等保守治療以促進腸道運動功能的恢復。以往臨床多配合經鼻胃腸減壓治療,效果較慢且梗阻無法完全解除,部分患者需經手術切除進行救治。
中醫(yī)學將腸梗阻歸為“關格、腸結”等范疇,認為本病是由于術后正氣損耗、樞機不利、傳導失司導致機體血瘀氣滯、腸壁傳導失調、腑氣不通,進而出現本病。因此治療時主張益氣活血、通腑清熱。小承氣湯為陽明腑實、燥熱輕癥的治療良方,方中大黃作為君藥,具有瀉熱通便、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的功效,厚樸、枳實為臣藥,可消脹除滿、行氣導滯,配合黨參、黃芪以補益正氣,丹參、紅藤以活血化瘀,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的同時消除腸壁水腫,黃芩具有清熱消炎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腑導滯、行氣散結之效。張慧林等[4]研究顯示,大黃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致瀉、利尿、調節(jié)免疫力等作用,在腸梗阻治療中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等指標均短于參考組(P<0.05),與錢培賢等[5]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腸梗阻導管聯合加味小承氣湯治療術后炎性腸梗阻具有顯著優(yōu)勢,可促進腸道功能的較快恢復;此外,觀察組治療效果、腹圍縮小程度優(yōu)于參考組,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參考組(P<0.05),表明本次觀察組治療方案效果確切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患者可耐受??傊?,腸梗阻導管聯合加味小承氣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具有顯著的臨床優(yōu)勢,可快速解除腸梗阻,促進腸道功能較快恢復,安全性高,具有推廣價值。
[1]鐘鳴,畢丹青,張勇學,等.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營養(yǎng)支持治療體會[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5(3):143-144
[2]吳波.腸梗阻導管在腸梗阻患者非手術治療中的臨床療效[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6,28(2):53-54
[3]張忠霞,于天英,高漢義,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4):3409-3410
[4]張慧林,趙妍.大黃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分析[J].光明中醫(yī),2015,30(5):1119-1121
[5]錢培賢,楊衛(wèi)鋒,葉鋒.腸梗阻導管聯合加味小承氣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5,24(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