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朗讀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還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但是在當下的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卻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朗讀形式過多、缺少朗讀技巧、無效的朗讀評價等。為了更好地實施初中語文的朗讀教學,教師要保證朗讀時間、指導學生有目的朗讀、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等,這樣才能打造一個靈動的、有生機的語文朗讀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策略分析
古人朱熹曾經(jīng)指出:“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由此可見,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朗讀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還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卻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 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的問題
1. 朗讀形式過多
自從重視朗讀教學以來,我們的教師于是在“讀”上下足了功夫。一般來講一節(jié)課下來,要有好多形式的讀。一位老師在教學《童趣》的時候,在課堂上采取多種朗讀方式,如:聽讀,自讀,齊讀,男女生賽讀,四人小組輪讀等。一節(jié)課下來至少有八次朗讀,看上去比較熱鬧,但通過觀察可發(fā)現(xiàn),學生只是在讀,不能讀出感情,為讀而讀,只是有口無心地“念經(jīng)”。所以,多樣式的朗讀,如果不注重朗讀的效果也是無益的。
2. 缺少朗讀技巧
在課堂上,我們的大多數(shù)老師總是盯著一些朗讀較好的學生,讓他們多次示范朗讀,但是其他學生都淪為了聽眾。而且在這些學生朗讀的時候,老師總是說:“讓我們深情地朗讀,或再讀一遍,讀準節(jié)奏”等等,這樣的指導其實是無效的,因為指導的不得要領。我們的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時也是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nèi)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nèi)蘊。還有,很多時候教師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殊不知,低沉的、緩慢的朗讀也能表達強烈的情感。
3. 無效的朗讀評價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是這樣評價學生的朗讀的:“好,請坐”、“讀得真好”、“有感情”、“太棒了”,這對學生朗讀的評價太過于單調(diào),學生聽后也不知道自己哪里讀得好、哪里讀得不好。還有很多時候教師甚至不做評價,這樣的教學方式都嚴重打擊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我們看到一節(jié)語文課結束了,有的同學還讀不通順、讀不出感情。在這樣的課堂上,朗讀成為了好學生展示才能的舞臺。這最終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式的教學后果:朗讀成了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二、 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策略分析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如何上好“朗讀”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讓朗讀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重煥青春,讓學生因朗讀而“靈秀”起來,讓課堂因有效的朗讀而“靈動”起來呢?
1. 保證朗讀時間
教師可根據(jù)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jiān)控達成度。在語文朗讀課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正確地讀課文,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要提出相應的朗讀要求,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等。學生在朗讀時教師要注意監(jiān)督,指導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朗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當學生讀完后,教師就要“驗收”朗讀的結果,要想做好“驗收”結果、保障閱讀的質(zhì)量,教師還要在課堂上留出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diào)節(jié)功能。讓學生在“講一講、問一問、答一答”中完善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2. 指導學生有目的朗讀
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做到“讀”和“思”相結合,讓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讀中有思,思中有讀,在讀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古人說:“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币寣W生帶著問題去讀書。比如,在朗讀《黃河頌》時朗讀“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huán);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边@一句時,我先讓學生思考“結”和“九曲連環(huán)”這兩個詞的意義,在學生思考后,發(fā)現(xiàn)這兩個詞寫出了黃河在奔不息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艱難險阻,但黃河依然奔流不息,一往無前。所以本句在讀的時候要把語速放慢,并且要讀得低沉。所以,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做個認真的傾聽者、發(fā)現(xiàn)者、引導者,若發(fā)現(xiàn)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時指導,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 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只有引導學生理解文意,設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讀懂文章,讀懂作者,讀出感情。比如,在教學《陋室銘》一文時,我就把朗讀的重點放在了“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內(nèi)容上了,在朗讀之前,我先為學生講解了劉禹錫的一些生平,讓學生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朗讀,在朗讀時還為學生進行了配樂,這樣一來學生在讀的時候不至于讀得太快或太慢,而且有音樂的烘托學生讀得會更有意境,當學生走進意境,才能讀出真正的感情。
綜上所述,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教給方法,讓學生想讀、愛讀、樂讀,讓他們在朗讀中成長,在朗讀中宣泄不同的情感。
參考文獻:
[1]陳榮艷.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朗讀教學質(zhì)量的思考[J].中學語文,2014(6).
[2]楊成杰.瑯瑯書生,濃濃學意——如何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朗讀訓練[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2(6).
[3]錢華.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和語感培養(yǎng)初探[N].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4(1).
作者簡介:方文淵,福建省龍海市,福建龍海程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