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二開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朗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活動,更是一種主體的生命活動。朗讀與“理解、把握、體驗、領(lǐng)悟”等密不可分,朗讀不應外在于這些活動形式,而應包孕于這些活動形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語言,開拓思維,激發(fā)情感。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朗讀;策略
一、朗讀教學現(xiàn)狀
在具體教學中,許多課堂上的朗讀方式過于簡單,往往存在著朗讀指導的機械匱乏,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diào)、機械、生硬等問題。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某某的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做法,必然導致“無病呻吟”的窘相,自然也無法將朗讀與感悟熔為一體。有時,教師雖有指導卻不得要領(lǐng),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nèi)心體驗,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語言環(huán)境中的內(nèi)涵。在具體指導過程中,教師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把某一個字,某一個詞,讀得重些或輕些,把某個句子讀得快些或慢些,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些,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感情更強烈。
讀的境界有很多層,但在學生那里,能夠把文章讀順常常就是個問題,讀起書來字音錯亂、句序顛倒、多處滯澀不暢通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真正聲情并茂讀得好能感染別人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課堂上學生能站起來朗朗而讀,那真是一種喜悅一種安慰,而更多時候是等著學生磕磕巴巴地讀完,這些都在艱難的告訴你,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差,將來他們的表達能力也不見得會好。特別是對于從小視野狹窄的農(nóng)村孩子,這是語文課上應該提升的很重要的一種能力。讀得太少了,學生讀的能力太差了,這更是我的真實感受。
二、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課文的理解,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lǐng)會,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溶化,進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讀。學生只有在讀書中才能學會讀書,這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道理。我認為語文課堂上應該像花兒一樣幸福綻放的“讀”。課堂牽手讀,師生兩相悅。讀,貫穿語文課堂,學生動腦動口,學生入耳入心,學生投入文本,學生感悟深深。讓讀成為愛好,讓讀后的感悟讀后的思維讀后表達成為習慣,使朗朗書聲,成為語文課堂最靈動的一道風景線。
“朗讀”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那么如何讓“讀”在語文課堂上獨領(lǐng)風騷呢?面對當前的現(xiàn)狀,筆者從如下四個方面談?wù)勌岣呃首x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1.形式多樣,讓朗讀更“有趣”。
為了讓學生對讀書保持極大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采取多樣的形式。除了常用的示范讀、個別讀、分組讀、齊讀外,還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1)比賽讀:小學生注意力有時不容易集中,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因此,在組織朗讀教學時,如果老師能夠注意采用適當?shù)男问竭M行朗讀比賽活動,就能夠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的作用。通常,在朗讀教學中,我們可以組織以下一些形式的比賽。(2)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能正確讀出人物語氣,表達人物感情,通過人物語言表現(xiàn)出人物性格。特別是低年級的課文。(3)表演讀:筆者仔細看了個年級教材,發(fā)現(xiàn)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如《稱贊》《陶罐和鐵罐》等對于這類文章,可以讓學生擔任課本劇中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4)想象誦讀:美文佳作都具有極佳的意境,朗讀可將語文文字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美展示出來,而這種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實現(xiàn)的。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客服枯燥無味的知識講述的問題,使學生聚精會神地思考,活靈活現(xiàn)的情景能激發(fā)他們的靈感。開啟他們的悟性。讀的方式還有很多。一節(jié)課中教師要采用什么方式,一切要從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出發(fā)。
2.個性體會,讓朗讀更“有味”。
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去與文本對話,潛心讀,從而讀出自己的理解。新課程改革理念提倡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這一理念運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就可以體現(xiàn)在個性化朗讀上。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千差萬別,因此,把朗讀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自己,允許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做個性化地朗讀。教師要重視、珍視學生對文本的多元化的認知和感受,然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讀,不同理解的朗讀,融入自己的體驗,通過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將自己獨特感受和體驗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從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義。教師應該讓朗讀成為學生個性釋放的平臺,讓朗讀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舞臺。
3.營造氛圍,讓朗讀情更濃。
魚游水中的自在與逍遙,讓我們羨慕與喜愛,語文課堂之上,就要做一條暢游在書海里的魚,學生最怕的就是逼,所以要盡可能的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自由平等和諧的讀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朗朗書聲中快樂學習。語文課堂上,老師要重點捕捉作者情感的爆發(fā)點,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情韻流動,一切景語皆情語,以讀帶動學生體會情景交融的和諧之美。淺嘗輒止不會打動學生,老師的美妙講說不一定能打動學生。真正讓學生血液沸騰起來的是自己的活動與實踐,自己的共鳴與感悟。
4.給足時間,讓朗讀更“有質(zhì)”。
朗讀的時間要充分。“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只有經(jīng)過反復朗讀,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于永正老師的《小稻秧脫險記》,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在讀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進行質(zhì)疑問難,學生提出“一擁而上”“氣勢洶洶”、“蠻不講理”等詞,于老師沒有簡單地處理,而是讓學生反復地讀課文,直到四遍過去,于老師感到時機成熟,才找了部分學生根據(jù)自己讀書時自己理解的意思和老師一塊做動作。于老師不費吹灰之力,在“讀進去”,“有所悟”的基礎(chǔ)上稍加引導,就使學生明白了詞語的意思,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該如此:留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時間夠了,能夠獨立體會的能力也便增強了,讓學生在朗讀中汲取其精華,文章的內(nèi)涵不就弄懂了嗎?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前提是朗讀,在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的同時,便意味著教師的引導必須巧妙化,讓學生在我們巧妙化的指導中讀出興趣,讀出情感,讀出真知。
參考文獻:
[1] 洪勝.讓書聲由心底飛揚[J].小學教學參考,2009-9.
[2] 朱建麗.讓朗讀點亮語文教學[J].教學月刊,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