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
摘 要:在語文的學習當中,閱讀是一項重要的工具,如何利用這一工具來達到促進語文成績提高的目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提高閱讀書籍質量,同時還需要不斷研究、探索出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方式。
關鍵詞: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2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24
作者簡介:劉 影(1974—),女,黑龍江牡丹江人,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在語文的學習當中,閱讀是一項重要的工具,如何利用這一工具來達到促進語文成績提高的目的呢?作為教育工作者,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提高閱讀書籍質量,同時還需要不斷研究探索出: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的方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現(xiàn)代教學理念將閱讀理解為:閱讀是學生自發(fā)行為下的一種學習活動,該活動的開展需要學生自己的解讀和親身感受,在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對文章進行解讀,而不是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思考,從而增強其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
二、閱讀教學中最大的挑戰(zhàn)是主問題設計
如何有技巧、有針對性地“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對課堂問題進行歸納和整理。通過這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推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問題,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教學設計的主問題來說,這類主問題的提出主要是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基礎,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不僅要求能夠讓學生對文本知識進行全面的了解,還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對教育方式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為學生營造一個穩(wěn)定、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
主問題是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所采用的方法之一,但是該教學方式仍有待完善,具體有:一是沒有明確目標,二是難易程度設計不合理,三是不同問題之間的結構合理化有待提高,四是在提問主問題時,提問方式及角度過于老套,沒有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五是設計者缺乏多樣化。
在日常的教學課堂上,采取主問題的教學方式,這不僅僅是打破傳統(tǒng)的提問方法,更是從教育理念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在保證課堂秩序的前提下,逐漸形成運用主問題的教學模式。不過實際情況并不是很理想,部分教師未曾真正認識主問題的概念,僅僅把其列為普通的提問方式。部分教師在準備主問題時,存在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情況,造成對主問題的設計出現(xiàn)失誤,不能符合文本的教學初衷。新課標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有利于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近年來,很多教師慢慢接受這樣的教育觀念,不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尚未完全施行,這在主問題的設計時有所體現(xiàn)。
三、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策略
1.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文本
第一,認識到文本的教學價值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文本是基礎,教師在設計主問題時,需要準確把握文本內容。一般來說,選入教材的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所以,教師要在備課時,提前把具備教學價值的內容提取出來,做最初步的篩選,幫助學生有選擇地學習文本重點。
第二,理解文意,把握主旨。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之前,自身對文本的意思和主旨要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能夠對文章的整體進行把握,有利于解答學生在學習時遇到的難題。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準備過程中,不能完全參考以往的經(jīng)驗,需要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對其進行充分的把握,把自己的見解融入其中。
第三,充分熟悉文章的邏輯結構。對文章進行深入解讀,簡單地理解某段話、某個詞語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對整篇文章加以合理的分析,使其具有條理性,這就需要對文章的邏輯結構進行整體的把握,對文章的用詞用句進行深入剖析,進而感悟作者的初衷和構思。
第四,把握文本核心。在閱讀學習的課堂上,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和文本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教師對文本的核心有整體的把握,在此基礎進行主問題的設計,打破以往學生只能淺顯閱讀文章的現(xiàn)象,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意,有利于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核心內容,真正地學習到文章的真諦。
2.教師應主動了解并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
首先,從學生難理解的知識點出發(fā),規(guī)劃好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在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他們總會遇到自己難以理解或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在規(guī)劃教學主題時應當從學生的疑惑點出發(fā)。因為這些難點是學生當前所遇到的,并且是可能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而對那些已經(jīng)掌握并可以熟練運用的知識點來說,就不需要花費時間再去詳細解釋了,要將教學目標放在解決學生不理解的知識點上。
其次,從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出發(fā)設計主問題。由于人都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所以在性格上存在明顯差異,對學習的喜好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對教師而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從學者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中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性格、學習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所以要從該年齡段學生對知識點的實際認知情況出發(fā),總結出相應的規(guī)律,然后不斷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未知世界。
最后,根據(jù)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水平來選擇教學內容。對接受知識講解的學生而言,他們在未接受課堂教育前并沒有積攢很多的知識,所以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為學生灌輸他們之前所沒有接觸和掌握的知識,這是一個較為漫長和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可以被視為學生個人的成長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和擬定主問題時,要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技巧為主要目的。
3.教師應當注重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
首先,教學設計應當以教師對文本的了解程度為基礎。對從事課堂教學的教師團隊而言,他們的目標是為了將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以此來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知識理解能力。所以教學方法是值得每一個教師去研究和分析的。以語文教師為例,如果想要提高學生對課本的閱讀水平和理解力,就必須自己先體驗文本,了解文本的內容和情感表達,然后再去引導學生主動理解和感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了解文本中的知識點,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教學設計應當體現(xiàn)教師獨立思考的特征。對首次踏入教育行業(yè)的實習教師來說,他們可以借鑒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講解案例,并以此作為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在教學初期,年輕教師可以將這些名師的教學經(jīng)驗運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并觀察實際教學效果,再繼續(xù)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因為學生性格、年齡階段、理解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都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只有在掌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后再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所以教師獨立思考對課堂教學活動是極為重要的。
最后,教師應善于從文學作品的閱讀中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和鑒賞力。 語文課本中曾提到過這樣一句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敝饕菑娬{了只有源源不斷地灌入清泉,才能長久維持這片水域的活力。將其應用到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亦是如此,語文教師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來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從而有助于積極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國鋒.語文“主問題”閱讀教學例說[J].教育科學論壇,2015(12):47-50.
[2]蔣廣秀.淺談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改革[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