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 要:Mind map是心智圖之意,也是思維導圖的意思。Mind map逐漸被教師們所認可和采用,英語教學中,巧妙運用Mind map,可以提高知識的整體性,利于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利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提高英語教學效率。主要從寫作教學、閱讀教學以及詞匯教學中,論述運用Mind map提升課堂效益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初中英語;Mind map的運用;有效教學
Mind map,以圖示為主要特點,是發(fā)射性思維的有效工具。思維導入學習法,使死記硬背成為過去時,是新課改、新形勢下新型的教學方法,也是新型的學習方法。思維導圖運用巧妙、運用科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益。下面,筆者結合具體案例,談幾點感悟。
一、利用Mind map,有效組織語言訓練
英語書面表達,與語文作文一樣,應先打“腹稿”,也就是心中先想好要寫什么、怎么寫,之后,擬定寫作提綱。英語中的擬定提綱,可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如以7上Unit 1的書面表達Myself為例,寫作前簡單利用思維導圖表示出來文章的重要內容,如:
思維導圖制作之后,不要讓學生忙于寫作,應先進行口語交際,以說促寫。對話活動的開展,最好以繪制的思維導圖為基準,利用思維導圖,兩人一組開展互問互答活動,為寫作組織語言做鋪墊。
如Myself的寫作教學,繪制了上面的思維導圖后,開展pair work活動,活動的方式可以自主選擇和運用。如:
S1: What is your name?S2:I am ×××/My name is ×××.
S1:How old are you?/What is your age?S2:I am ×× years old.
S1:What is your hobby? S2: I like ...very much.
...
如此的對話,實現以說促寫、以寫促說的雙重作用,為學生組織語言、運用語言埋下伏筆,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
二、運用Mind map,有效進行詞匯拓展教學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詞匯是語言的材料,語言教學有效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詞匯這個基礎,學生的詞匯量,也決定英語整體水平的提高。詞匯教學,簡單的說教,難以給學生形成體系,也難以給學生留下印象,這種弊端在我們的課堂上并不罕見,常常聽到教師抱怨:明明講過了,學生就是不會!如果追根求源,明明是教師的教法出了問題。
我們都清楚:領導做報告,報告的內容,如果不以文件的形式下發(fā)下去,長時間的報告,能給大家留下多少印象。英語教學也是如此。這里的“文件”,就是講話的“綱要”,講話的重點。詞匯教學的“文件”,就是詞匯教學的重點,用“提綱”的形式板書出來,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學生對“聽一遍”的記憶效果,遠遠低于“看一遍”的效果,而利用思維導圖,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繪制導圖,學生邊聽邊看,學習效果會更好。為此,利用mind map,可以提高詞匯的教學效果,利于詞匯教學的拓展和訓練與詞匯的系統(tǒng)化學習。
如,教學Seasons時,在冬季人們從事的活動有make a snowman,而對于這個短語的學習,應抓住兩個單詞——make和snowman,利用mind map可以拓展這兩個單詞的教學,并且,圖文并茂,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如:
如此的Mind map,將make相關的慣用法以及如snowman的構詞法的單詞,一覽無余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效進行單詞的拓展和訓練,利于詞匯量的增加,學習能力的提升。
再者,Mind map用于詞匯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分清音、形和義。如:
教學中使用這種Mind map進行詞匯教學,利于學生學會聯系的方法學習詞匯,利于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
三、運用mind map,提高閱讀課堂教學質量
閱讀教學,常采用講解、翻譯的方法,對單詞一一講解、課文一句句翻譯,將課文分解得淋漓盡致,給學生的感覺是“見樹木不見森林”。而采用Mind map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一覽全文概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利于整體教學的開展與實施。
八年級上冊Natural disaster的reading的教學中,下面的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整體掌握,利于學生把握細節(jié),利于課文的復述。如:
這個思維導圖是略圖,也可以引導學生用更加詳細的圖示,呈現出文章更具體的細節(jié),如從震前、震中和震后,以Timmy的所見所聞所感而制作,更有助于細化文章內容,利于學生整體把握。
Mind map在對話、語法、語音等板塊也有不可小覷的作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思維導圖,提高英語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助力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新陽.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2010(5).
[2]傅淑珍.思維導圖,輕輕把寫作之門打開:談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過程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青年時代,2014(1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