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三中學 林麗梅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應該成為指導者,更應該成為一名研究者。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靠的是個人的主動研修,教師的執(zhí)教能力,不僅僅在課堂,而要從聚焦課堂到關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深化課程改革的同時,提高教師執(zhí)教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提到備課,通常大多數老師是先看看教材,有沒有變化;再看看教參,有啥要求;然后是找出相應的材料,抄寫下來。如果是上公開課,再到網上查查優(yōu)秀案例?!澳脕碇髁x”在支撐教師的備課活動??梢哉f,當前老師獨立備課就是首先找資料,看別人的優(yōu)秀教案,有強大的依賴性。長期下去,就不會備課了。試想,如果沒有這些材料怎么辦?因此,提高教師的備課能力特別是獨立備課能力迫在眉睫。
首先指定主備人,主備人獨立構思課堂框架,形成一次教案 ,以“自我”的角色進入文本;
然后與同伴討論交流、點評,利用集體備課的時間,采用說課或空講的形式,匯集集體的智慧,改進自己教案,形成二次教案,以“非我”的角色進入文本;
按照教案上課,還會有不同的收獲,課后反思,再次修改形成三次教案。
這樣的一份教案既利于學生的學習,又利于教師的成長。當然這種備課方式占用的時間多,如果課課都這樣去備,不太現實。那么教研組可以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分工合作,形成一份共同的、成熟的教案。但每位教師上課前,一定要有二次備課,要體現自己的個性教學。其實,雖然是同樣的教案,但看到的一定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教學中對于細節(jié)的處理,要靠教師本身,而不是精彩的教案。
與同伴共同備課互研,可以采用這種“一課三備”的方式,共同成長。但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個人獨立備課自修,同樣可以采用這樣 “一課三備”的方式。
上海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三次備課”,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與借鑒:
第一次備課——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教案。
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仔細對照,“看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東西我沒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學習理解后補進自己的教案。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沒想到,我要到課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這些可能會成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jié)中,區(qū)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后再次“備課”,修改教案。
三次備課,三個關注重點(自我經驗、文獻資料、課堂現實)和兩次反思(經驗與理念、設計與現實)的課堂改革經驗,無一例外是教師成長的捷徑。
教師備課的任務是把教材讀“厚”,再把教材教“薄”。深度解讀,適度教學。“獨立思考在先,參考資料后滯”是老師備課的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根據自己班級學情認真設計(預設)教學環(huán)節(jié),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其實,我們一些教師認為寫教案就是備課,教案寫完了,課就備完了。這是對備課的一種錯誤認識。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后一道工序,寫教案不等于備課。
不管是怎樣精心的教學設計,都要到課堂上去實施。不管是什么樣的教師去上,都要看學生學到了什么。也就是說,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有效的課堂教學應體現在:
課堂上,教師講什么,不講什么。很多專家倡導“三講三不講”:三講:核心內容講、思路方法講,疑點難點講。三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一看就會的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葉圣陶先生有這樣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我覺得還應加一句話:“教是因為需要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認真分析學情,把握授課重點。一般地,每一節(jié)課,教師講解的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其余的時間應是學生在思考、在練習、在落實。站在學生的角度,我們都認同這樣一種說法:聽一遍,我明白了;說一遍,我記住了;寫一遍,我不忘了。
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學生形成學習能力,學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學檢測的終結指標。學生是否有主動提問的習慣、是否有積極解決問題的習慣、學生是否有自覺記筆記的習慣、學生是否有潛心閱讀的習慣……這些學習能力的形成是比知識更本質的教學目標,是學生一輩子受用的知識。浙江省教育廳教育室張豐主任說過這樣一句話,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學校任務是盡可能讓學生離開學校時還有學習的愿望和興趣”。
表現在是否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培優(yōu),為這部分學生設計綜合性作業(yè)、循序漸進的作業(yè),促使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因為靠聽課聽出來的學生絕不是優(yōu)秀的學生。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差,個別輔導。一節(jié)課,全班學生不可能都順利學會新知識,教師沒有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彌補其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缺陷,這樣的課堂一定是遺憾的課堂,這樣的學困生一定會越來越多。
一個專業(yè)成熟的教師不僅是學者,也應該是研究者。很多一線教師總認為研究是教研人員與專家的事,我們只要教好書就行了。其實,我們做教師的,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研究者,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實踐,每天都在進行不同層次、不同側面的反思,我們的研究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而現在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比如一些課堂觀摩活動,有些教師聽完課就走了,后面的研討活動根本不參加,認為沒多大用處。其實,我們聽的課只是范例,真正的教研恰恰是課后的研討部分。只有教者和聽者互相交換思想、共同研究,總結經驗、尋求策略,教研活動才有生命,教師才真正進入自我專業(yè)發(fā)展的進程中,這也正是開展教研活動的目的所在、新課程倡導的做研究型教師的意義所在。
因此,聽課評課是每一位教師的必修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研究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備課、上課、評課是教師執(zhí)教能力的三個基本方面,也是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老師們并不是靠專家的傳授和指導而成長的,他們獲得成長的最重要的方式,是以積極、正確的方法研磨課堂教學的行動。導師在此中的作用,主要是方法的啟示與觀點的影響、氛圍的營造與個別的析評。
教師只有讓自己真正成為主體,主動學習、研磨,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執(zhí)教能力,教學質量也才能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教學才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