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可槐
摘 要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是語文教學較重要的目標和任務。采取聽說結(jié)合、讀評結(jié)合、互動研討是較為有效的做法。適合自我教學的方法較為重要。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說話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9-0097-01
語文,語文,先“語”后“文”!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說”的能力訓練是何等的重要,因為有說才有交際,有交際才有更美麗的人生。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筆者以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并結(jié)合課改實踐,與同仁探究學生“說”的能力培養(yǎng)之話題。
一、聽說結(jié)合
(1)每天一練。每天的語文課利用三分鐘,讓學生練習聽和說,例如:說一條見聞,背一首詩,猜一個謎語,說一句此刻最想說的話……堅持訓練,持之以恒,不僅豐富學生知識,增加見聞,積累詞語,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都大有裨益。
(2)結(jié)合閱讀,進行聽說訓練。閱讀教學中的聽說訓練是發(fā)展學生思維極為廣闊的天地。在教學中,采用朗讀、聽問、答問的方式進行訓練。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教師設計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如概括主要內(nèi)容,找關鍵詞句說出自己的見解,對課文內(nèi)容感情的升華結(jié)合自己的想法說出感受等。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課后的片段《你別問,這是為什么》,可讓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幾遍后,結(jié)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模仿片段格式,學習“你別問,這是為什么的語言表達方式,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深化了主題,還訓練了學生聽說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聽問、答問的方式尤為普遍,但教師要注重問題的針對性和創(chuàng)新性,以及由易到難的問答形式,更讓學生樂于交談。
(3)結(jié)合字詞,進行聽說訓練。字詞的教學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怎樣高效地掌握生字詞,教師新穎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如教學《小小的船》這課時,我是這樣教學的,會不會更好呢?我做著動作:用手理了理自己的頭發(fā),再用眼神示意學生:你能有更好的辦法記住這個“頭”字嗎?生1:那兩點就像老師頭發(fā),我就記住這個字了!師:你真會觀察!生2:那兩點,就像老師那烏黑的頭發(fā)。師:你能用上“烏黑”這個詞,真是了不起!生3:老師的頭發(fā)很帥(微笑),你用“帥”這個詞用的好,你這樣夸老師,我好高興哦!
從這個片段看出,抓住生字的字形特點,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埃粌H打開學生的思維,在聽說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更好地掌握了字形,既激發(fā)了興趣,又發(fā)展了語言,培養(yǎng)了學生聽說的能力。
二、讀評結(jié)合
評價,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在評說過程中積累語言、發(fā)展語言。評價的形式大致分為教師的評語、學生的自我評價、互動式評說,在學生思維和語言發(fā)展訓練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動式評說占重要部分。讀評結(jié)合的方式能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精彩呈現(xiàn)。
如教學古詩文《伯牙絕弦》時,我用聲情并茂的現(xiàn)代語言講述了伯牙絕弦的故事,然后讓孩子們自讀古詩文,并說出自己的感受。自讀后,一名學生高舉小手,“夏老師,我此刻好想大聲朗讀這篇課文,送給我的一位轉(zhuǎn)學的朋友。”看來,課前的這個小故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還沒完全理解這古詩文的含義,孩子們就略懂課文想表達的思想感情了。我微笑地點頭示意孩子站起來朗讀,沒想到,剛讀完,另一名學生就發(fā)表了意見:“最后一句讀得太溫柔了!”師:“你覺得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呢?”生:“我覺得朗讀這句時,應該用低沉的聲音?”“為什么?”我追問?!斑@樣才能體現(xiàn)伯牙對子期的懷念和再也找不到知音而悔憾終身。”師:“你來讀一讀試試!”師:“哦,原來子期是伯牙唯一的知音??!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可以說這堂課非常精彩,利用孩子們在課堂上摩擦出的火花來作為學習理解課文的切入點,使得課堂效率比預期的高出很多。當然,在孩子們學習的每一個階段,老師都要鼓勵孩子們大膽發(fā)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感受。
除了閱讀教學中的讀和評的結(jié)合方式進行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在作文教學中,利用“評”的語言,同樣可以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基礎上掌握寫作技巧。
三、互動討論
當然,在課堂改革浪潮中,前輩們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如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并展開激烈地討論,在討論中發(fā)展語言,在討論中獲取知識等。但是,縱觀無數(shù)課堂,很多討論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地讓孩子們“說”起來,即使“說”了,也只是單一的匯報小組討論結(jié)果。如果要真正地讓學生“動起來”,就要在“互動式”討論上進行訓練。
首先,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討論,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過程和課堂教學計劃。而且,在設計時,教師應主動進行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怎樣才能設計出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教學過程和課堂教學計劃。
其次,學生預習尤為重要,這是為學習新知識作積極的準備,更是保證師生和生生有效互動的重要前提條件:只有當學生對老師即將在課堂上進行講授的知識有所了解的情況下,學生的互動熱情才會被真正喚起來,師生互動的效果也才會更佳。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
第三,在學生分組的過程中,教師要巧設問題,讓學生有話說。每一組選好的小組長代表說出本組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每小組的組員都要鼓勵他們進行補充說明,并且其他組的每一個成員,對每一組的討論的意見要敢于反問,通過“反問”,才能達到互動的效果。互動式的討論模式會給課堂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在孩子們各抒己見的話語中,不知不覺“說”的能力在慢慢地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裴豐庭.“互動式”教學模式芻議[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11.
[2]吳炳林.淺談小學語文有效激趣[J].閱讀與鑒賞旬刊,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