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王方全
記得錢鍾書先生有一句名言,大意是: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很好,何必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言下之意,就是只要覺得作品好就行,沒必要尋找作者、了解作者。但是,吃了好吃的雞蛋,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總還是要了解一下這只“雞”吧!
俗話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透過作品,我們不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理解作品的背景、創(chuàng)作初衷,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處世哲學,價值取向,等等,從中獲得啟迪,獲得教益。
初識余秋雨先生,始于《中國文脈》。借《中國文脈》,先生以一個學者的睿智梳理了中國文化的歷史,表達了對“中國文脈”的一種關注和悟讀。在書中,先生不僅僅從中國文字的起源開始,從《詩經(jīng)》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從戰(zhàn)國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到漢賦及“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從源順流,一氣呵成,為廣大讀者細細梳理了中國文脈的演變過程,奉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更主要的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到,秋雨先生作為一個學者,對中國文化的憂慮和期待。
讀《中國文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先生對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具有深厚的洞察和領悟。如此的大手筆,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梳理與回味,更是對中國一脈相承的文化美學的傳播與弘揚。那么,到底是什么支配了他大氣磅礴地書寫了這部堪稱經(jīng)典的文化史學巨著?這與先生的個人經(jīng)歷、文化敏感性和責任擔當密不可分。作為文化史學家、散文家,先生以散文筆法來寫文化、寫歷史,其散文實現(xiàn)了文化史與散文的融合。作為具有敏銳洞察力和歷史責任感的學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精神的回顧、反思和追問激起了其文化憂慮——中國文脈何以相傳?而這一點,也正是其“文化散文”具有厚重感的原因所在。
余秋雨先生作為文化史學家和知識分子,從他的《中國文脈》,可見他對中國文化之脈的憂慮是深沉的。《中國文脈》的創(chuàng)作與其文化憂患和人文憂患不無關系。因此,《中國文脈》可以看作是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衰微的一種提醒和補救。先生對中國文脈的擔憂,也并非空穴來風。在以經(jīng)濟杠桿作為社會文明衡量標尺的當代社會,眾多所謂的“成功者”以文化包裝炫耀自己,甚至著書立說、標榜自己,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曲解與誤用。而一些“儒商”的所謂“企業(yè)文化”則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低俗化、媚俗化。現(xiàn)代多媒體的滲透、快餐文化的興起、泛閱讀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tǒng)文化正在被侵蝕、被改寫、被歪曲、被忽視。尤其是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下,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被籠罩上了“華麗”的功利性外衣,變身為謀取“功名”和“利益”的工具。而另一方面,那些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精髓部分則被棄之如糟糠,那些類似于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嵇康不屈服于世俗等的文化人文精神更是消失殆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衰微,不能不說是中國文脈面臨的無奈與尷尬。而這一點,正是先生所不愿意看到的。
余秋雨先生的擔憂,不是庸人自擾,更不是杞人憂天,而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自內(nèi)心的憂慮。對中國當前文化的衰微,先生發(fā)過這樣的感嘆,“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稱鵬”,意指中國文學強有力的脈搏不見了,震撼人心的作品少了,真正有影響力的文學大師不見了。一些并不具有影響力的文人在文壇上喧囂炒作,冒稱大師,沾沾自喜。在當代的文化圣壇上,先生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到了中國文化衰微的脈搏,以一種文化史學家的責任與擔當發(fā)出了振興中國文脈的吶喊。
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脈的前途寄予了厚望。從書中也可以隱隱看出,基于對中國文化之脈的擔憂,先生創(chuàng)作《中國文脈》的初衷,應該是希望把“文脈”接通到年輕人的身上,重新推進中國文脈。作為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先生的《中國文脈》為我們提供了太多的啟迪。如何正確傳承中國文化、如何重新弘揚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這些不僅僅是先生的憂慮,也是所有受益于中國文化的人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先生寄予年輕人以厚望,希望年輕人能重建自己的文化人格,以文化繼承者、傳播者的責任與擔當,來延續(xù)中國文脈,從世俗的煩躁和喧囂中掙脫出來,擺脫文化的功利性目的的困擾,靜心閱讀,浸潤于《詩經(jīng)》、諸子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中,拜謁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結(jié)友曹寅、羅貫中、魯迅,做一個浮華洗凈的苦讀者、一個踽踽獨行的求索者、一個中國文脈的傳承者。
透過《中國文脈》,余秋雨先生嚴謹坦蕩的治學態(tài)度,不隨世俗的人格魅力和心憂天下的情懷已經(jīng)昭示于眾人。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教育科學發(fā)展研究院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