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璋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合理地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如師生交流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新情境、新問題、新思路、新方法等,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由于學生的個體存在差異,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他們在課堂上很容易暴露出不同的學習差錯。這些差錯反映了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體現(xiàn)了他們的知識水平差異與思維差異,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只要我們巧用差錯資源,有效地挖掘差錯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因素,機智地引領學生自己去巧用、探究與反思,不斷地從“錯誤”走向“正確”,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就能夠在“錯誤”中走向“精彩”!
一、巧用差錯資源,提高教學效益
小學數(shù)學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動態(tài)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出現(xiàn)認識上的錯誤、理解上的偏差時,正是教師授課的突破口。因為差錯的出現(xiàn)正好暴露了學生的真實思維,這時善加利用、巧妙點撥,就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教學片段1】“圖形的旋轉(二)”的教學
練習:將三角形ABC繞A點按順時針方向旋轉90°。
師:請你們按要求把旋轉后的圖形畫出來。
教師巡視,搜集錯例。
師:我們來看看生1畫的,你同意嗎?為什么?
生:錯了,他畫成了按逆時針方向旋轉。
師:看來,旋轉的方向很重要,你們是怎樣判斷旋轉方向的?
生:看線段AC從原來的位置到現(xiàn)在的位置是怎樣旋轉的。
生:也可以看線段AB從原來的位置到現(xiàn)在的位置,判斷旋轉的方向。
師:生2呢?
生:不是繞A點旋轉,而是繞C點旋轉。繞A點旋轉,A點的位置不能動。
師:再看看生3的,你想說什么?
生:旋轉后的圖形與原圖大小形狀應一致,只是位置發(fā)生改變。而他的變小了。
師:要想正確畫出旋轉后的圖形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繞哪個點”“向什么方向”“旋轉多少度”,還要注意旋轉后的圖形大小、形狀不變。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認知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教得輕松、教得有效。學習“圖形的旋轉(二)”之前,學生已在三至五年級認識了圖形的平移、旋轉及軸對稱的知識,已經(jīng)具備了初步的畫圖能力。如果這個時候教師無視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還是采取“小步子”教學,會使學生聽得乏味、學得被動。上述案例中,教師先放手讓學生嘗試,再從差錯中展開教學,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表現(xiàn)欲,同時能激發(fā)起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的教學,學生會的不教、學生容易理解的少教,只有當學生出現(xiàn)認知上的偏差、理解不到位的時候,教師及時抓住契機,展開啟發(fā)與點撥,形成“發(fā)現(xiàn)錯誤—探究問題—提升效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錯誤中改進、完善、提高。
二、探究差錯資源,深化知識理解
學生受到知識負遷移的影響,理解上容易出現(xiàn)偏差。這時如果教師愿意花時間,專門針對錯因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能杜絕此類錯誤的發(fā)生,還會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發(fā)展。
【教學片段2】求陰影部分的周長和面積
師: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先求長方形的周長,再求圓周長的一半,然后相減。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陰影部分可以看成是一個長方形里挖走了一個半圓,所以用長方形的周長減去半圓周長。
師:聽上去有點道理。
生:老師,求陰影部分的面積也是這樣思考的,用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半圓的面積,是對的。為什么陰影部分的周長這樣想就錯了呢?
師:你們用紅筆把陰影部分的周長描出來,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陰影部分的周長比長方形的周長長。因為多出的曲線長度比4厘米長。
生:我發(fā)現(xiàn)挖走一個圖形,只是去掉這個圖形的面積,但是會產(chǎn)生新的邊線。
師:要怎么算?
生:我可以先求出圓周長的一半,再加上兩條長和一條寬。
師:求組合圖形的周長不能用兩個圖形的周長相加或相減,那么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沿著圖形的一周描一圈,看看有哪些線段,分別求出它們的長度,再相加。
教材只設計了“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并沒有“組合圖形的周長”這樣的課題。如果學生把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遷移過來,就會出現(xiàn)知識的負遷移,導致錯誤頻出。案例中教師讓學生先觀察、操作、交流,再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自己錯誤的根源,還對面積與周長的實際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三、反思差錯資源,提升學習能力
差錯之所以有價值,并不在于差錯本身,而在于師生通過反思、糾錯活動獲得新的感悟與收獲。
作業(yè)或試卷中出現(xiàn)了差錯,教師往往是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去訂正,很少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思或審視。教師如果能抓住典型錯例,進行展示、交流活動,讓學生在觀察、發(fā)現(xiàn)、歸納、總結中經(jīng)歷讀題分析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掌握一些有效的審題步驟,也就能慢慢地養(yǎng)成認真細致、思路清晰的審題習慣,提升學習能力。
面對“差錯”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應該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新的視角對其進行重新審視。靈活、機智地應用差錯資源,以打造精彩課堂,提高教學效益,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河田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