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
隨著閱讀教學研究的推進,我們看到閱讀策略越來越受到關注。在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首次出現(xiàn)了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這是教材編寫的一大突破。孟子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測是一種自然存在的閱讀心理。人在閱讀的時候,都會無意識地運用預測來推斷后面的內容。預測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將這種無意識的閱讀心理,轉變?yōu)橛幸庾R的閱讀策略,并能在閱讀過程中不斷主動地進行預測,進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初始期待,促進他們進行積極、深層次的思考。而預測之后的驗證,則會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趣味,促進后續(xù)的閱讀。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預測,如何提高學生的預測能力進行探究。
一、由題目、封面入手預測,激發(fā)閱讀興趣
一篇文章的題目,有時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借助題目,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同樣,一本書,封面總是先映入讀者眼簾。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題目或封面,大膽預測故事的情節(jié),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題目本身就很新奇?!翱傄驳共涣恕焙汀袄衔荨敝g形成的語言張力,為學生提供了巨大的猜測空間:“老屋”為什么“總也倒不了”?究竟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而課文一開始,老屋就說:“我到了倒下去的時候了?!弊寣W生結合第一、二自然段對老屋形象的描寫,預測:要倒下去的老屋為什么“總也倒不了”?這樣,帶著問題讀課文,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會提高許多。
不少繪本圖書的封面,也能啟發(fā)學生去預測閱讀。繪本《失落的一角》,封面畫著一個缺了一塊角的圓,這個圓張著大嘴巴,而封底畫著一塊角。在指導學生閱讀時,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封面與封底。學生紛紛問:“我想知道缺角的圓會怎樣去尋找它的角?”“封底的那一塊角是圓要尋找的朋友嗎?”“缺角的圓會找到失落的一角嗎?”這一系列的問題,喚醒了學生的預測意識,引導著學生一邊閱讀一邊預測。
二、在文章伏筆處進行預測,關注閱讀細節(jié)
伏筆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它既是文章埋伏的線索,又是一種暗示,可以為學生的預測提供生發(fā)點。教學中抓住文章中的伏筆進行大膽預測,既能檢測學生讀文章時是否細心,又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巧妙的行文手法。
如人教版六年級《凡卡》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的節(jié)選。課文的結尾以凡卡的夢境結束。教完課文,筆者先組織學生預測:凡卡的最后命運會怎樣?請通過課文中相關細節(jié)的描述,說說你這樣預測的理由。有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推想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如:“醉醺醺的郵差”工作不負責任,他有可能把凡卡的信弄丟;爺爺正是因為無法養(yǎng)活凡卡才把他送到城里當學徒;等等。學生由這些細節(jié)推測凡卡最后無法回到鄉(xiāng)下。同時,學生們又通過研讀文本,在凡卡的書信中感受到他遭受老板、老板娘、伙計們虐待的痛苦。由可憐的凡卡甚至連一雙鞋也沒有,預測到凡卡最后的命運可能會很悲慘,就算想逃也逃不走。預測完后,讓學生展開續(xù)寫,最后再與作家的原文描寫進行對比。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在這樣的夢境中結束是頗具匠心的,因為夢境的美好,愈加襯托了現(xiàn)實的殘酷。
三、抓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進行預測,促進閱讀理解
故事情節(jié)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事件的演變過程,它能展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文章主題。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預測接下來的故事會怎樣,說出為什么這樣預測,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
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金錢的魔力》,可以讓學生一邊讀故事,一邊用筆在那些引發(fā)自己預測的地方做記號,并在后續(xù)比對中不斷修正想法。比如讀到“啊,是嗎?哼,當然我也料到了你沒有帶零錢。我看像你這樣的闊人是只會帶大票子的”一句時,學生可能會預測“我”真的帶了大票子,托德會殷勤地招待“我”。而故事的實際內容卻是托德對“我”的諷刺。在“我”沒有掏出大鈔票之前,他對“我”的態(tài)度一點也不好。又如讀到:“老板趕緊跑過來,看看是怎么回事時?!睂W生可能會預測老板會很開心地把“我”試穿的衣服賣給“我”,但不會預測到后面老板為了討好“我”,不惜一切手段降低自己的人格。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你的想法與故事內容相不相吻合?你是怎么想的?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確:邊讀邊預測后邊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并不斷驗證前面的預測,當預測與故事內容不一致的時候,要想想作者為什么會寫出自己預測不到的情節(jié),并及時修正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接著往下讀。如果預測的思路一致,也要從故事內容發(fā)展的豐富性角度進一步修正自己的想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教師適時推薦學生閱讀小說《百萬英鎊》,體會馬克·吐溫小說辛辣諷刺的夸張風格。
四、通過不同文本的比對預測,提升閱讀效率
小學的課文大都內容簡短,很多文章一讀就懂。對有些主題相近的課文,有時通過比對預測,能很快引導學生在閱讀前激活大腦中所儲備的知識,進而提高閱讀效率。
如《松鼠》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跑進家來的松鼠》是一篇記敘文。同樣寫松鼠,由于文體不同,教學目標也不一樣。主題相同的文本,可以采用比對預測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如學生一看《松鼠》的題目,就會預測到文章可能是介紹松鼠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性等。而一看《跑進家來的松鼠》,則會預測到文章應該講的是松鼠跑到“我”家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引導學生一起閱讀兩篇文章,感受科學小品文和記敘文寫法的截然不同。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同一件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具體要選用哪一種形式,則要根據(jù)需要來定。
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以進行比對預測。如人教版四年級《去年的樹》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學完課文,學生能感受到故事中淡淡的傷感,也能感受到這個童話的善與美。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再學習新美南吉的另外兩個童話故事《大鵝過生日》《猴子和武士》,讓學生根據(jù)作者的寫作風格,大膽預測:作者寫童話是不是都是這種味道。
無論是哪一種預測教學,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大膽表述預測內容,并說明預測的根據(jù),特別要關注預測內容與依據(jù)之間的關聯(lián)性。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預測內容,要引導學生找到更加合理的依據(jù),保護學生預測的興趣,激發(fā)學生預測的積極性。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測,甚至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預測,從而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預測的樂趣。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