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娟
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認為,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是必須想方設法讓孩子盡可能多地去閱讀一些經典名著,從中汲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yǎng),養(yǎng)成向善和敢于擔當的習慣,不能讓孩子整天沉溺于網絡游戲、過早陷于物欲的泥淖。這是很有道理的。經典名著不可不讀,因為它承載著人類深刻的思想、獨特的智慧和厚重的情感,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依托教材引領學生親近經典名著,讓他們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涵泳體察中增進人文素養(yǎng),這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小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如何讓他們更有益、有效地感受經典的魅力呢?筆者認為可進行以下的嘗試。
一、教材引領——巧用文本教給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
由于名著大多篇幅較長,相對而言也比較晦澀艱深,讓很多學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名著導讀教學中,教師的方法引領顯得尤為重要。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小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才能更好地親近經典?,F行語文教材,各冊都選編了與名著有關的課文,教師可以巧用教材,憑借選文,教給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1. 找準閱讀切入點,把握人物的特點。
讀經典,就是要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等描寫,揣摩人物的個性品質,在知道“寫什么”的同時,感悟作者“怎么寫”。比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可以安排這樣的導讀設計:課前播放《三國演義》中的精彩鏡頭及主題曲,然后問學生喜歡《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并舉出與這些人物有關的事例。高年級的學生大部分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有的對原著也有所了解,他們對智勇雙全、忠義肝膽的趙云,生性多疑、滿腹才華的曹操,求賢若渴、仁義親民的劉備等人物,以及“桃園三結義”“空城計”“火燒赤壁”等經典故事并不陌生。教師在學生三言兩語的基礎上導入課題:這部巨著經久不衰的原因不僅是它的場面壯觀、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更因為它創(chuàng)造的眾多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有血有肉。作者是怎么把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感受名著的魅力吧!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后,就讓他們靜心閱讀文本,用圈畫批注的方法把能表現諸葛亮和周瑜性格特征的語句找出來,通過“讀一讀、演一演、評一評”的教學預設環(huán)節(jié),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嫉賢妒能。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才會不斷提高。課內的閱讀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課外也就會喜歡閱讀。
2. 精讀、略讀等多種讀書方法并重。
很多學生面對厚厚的一部作品無所適從,他們認為閱讀名著就要像課堂上那樣,對每個細節(jié)都要認真推敲、圈畫批注,因此沒看幾頁就堅持不下去了。其實好多名著都是值得一輩子玩味的,每個年齡段讀它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小學階段重在培養(yǎng)學生親近經典名著的興趣和習慣?!昂米x書,不求甚解”,小學生閱讀名著重在領會要旨,無須咬文嚼字,可以走馬觀花。對作品中好的人物、精彩的章節(jié)、有鮮明表達特色的語段,可以指導學生精讀;對比較晦澀艱深,或比較不適合該年齡段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略讀、掃讀、跳讀。這樣,才能讓學生克服閱讀名著的困難,更有效地親近經典。
二、投其所好——根據不同的閱讀對象推薦書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提出了不少于145萬字的要求,這并不只是一個“量”的規(guī)定,它還應該是“質”的要求。隨著課外閱讀越來越被重視,現在各商家出版的青少年讀物琳瑯滿目,版本眾多,讓教師、家長眼花繚亂。面對這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景象,教師一定要秉著為學生終身發(fā)展負責的原則,依托教材,慎重選擇書目,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 書目的選擇要符合不同的學段特征。
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其閱讀量及閱讀書目類型也不盡相同。第一學段的學生識字量較少,辨別是非能力弱,但是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特別強,喜歡表演和表達,也喜歡大聲朗讀,因此我們推薦的書目應該以文字簡短、色彩鮮艷的繪本、連環(huán)畫、拼音讀物為主,如繪本《鼠小弟的紅背心》,拼音版的《三字經》《千家詩》,等等。第二學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也有了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此時可以讓他們閱讀童話、寓言、兒童小說、科普讀物,如《安徒生童話》《時代廣場的蟋蟀》《十萬個為什么》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第三學段的學生心智日趨成熟,閱讀力也達到一定水平,應該閱讀較深層次的兒童文學作品、科普讀物、經典古詩詞、中外經典文學名著等。如果我們遵循了這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推薦原則,學生的閱讀水平也會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2. 書目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差異。
很多教師在為學生選擇書目時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差異,他們喜歡根據自身的閱讀感受把相關書目拋給學生,這種做法常常會適得其反。俗話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喜歡的才是最好的。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閱讀書目:喜歡親近動物的學生,我們可以向他們推薦《昆蟲記》及曹文軒、沈石溪等著名作家的動物系列小說;喜歡幽默故事、漫畫之類的學生,我們可以把《父與子》《阿衰》等經典作品推薦給他們;而對于那些喜歡了解歷史故事、軍事知識的學生來說,《史記》《三十六計》《名人傳》等這一類的書籍,一定會讓他們愛不釋手。這種因人而異、因勢利導的推薦方法,做到了愛我所愛,學生閱讀起來也會樂此不疲。
三、身體力行——做遨游書海、親近經典的先行者
為師者,要讓學生信服自己的教育,除了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度的工作熱情外,還應該有豐厚的知識儲備,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博覽群書、厚積薄發(fā)。課堂上,一個教師,如果能從《少年閏土》談到小時候的魯迅在百草園摘野花、捉昆蟲,談到讓魯迅終身難忘的藤野先生,談到魯迅為什么棄醫(yī)從文,那么學生對《朝花夕拾》《故鄉(xiāng)》等作品肯定不會那么排斥了;如果能從《松鼠》一課的教學聊到《昆蟲記》中勤勞的小蜜蜂、愚笨的松毛蟲、家里家外性格截然不同的蟹蛛媽媽等小生靈,學生對《昆蟲記》一定會欣然接受并急于閱讀了;如果能從《景陽岡》的“武松打虎”聊到“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李逵怒殺四虎”“吳用智取生辰綱”等梁山好漢的壯舉,學生對《水滸傳》原著的閱讀可能就不會那么畏懼了。教師自身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要想讓學生愛上閱讀、親近經典,教師自己必須是一個愛讀書、會讀書的人。教師每向學生推薦一部經典作品,自己一定要對作品原著先行閱讀,只有對相關作者、作品內容及價值取向了然于胸,課堂上才能娓娓道來,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受到名著的熏陶和感染。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城關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