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紅
摘? 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體育教學的一個意義深遠的任務,文章探究的就是學生的這一心理品質。文章立足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完成有效教學,強調主動學習的重要意義,明確”主動性”概念和發(fā)生發(fā)展科學規(guī)律,并通過實踐積累和理論分析,歸納、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計策,更好地促進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主動性”;本能;激勵
中圖分類號:G807.3?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6.016
1 探究目的
1.1 明確現實教學中的主動與被動學習現象
熱情、積極、投入、惰性、懶惰、厭惡是課堂上學生態(tài)度最為普遍的反映,這些現象反映了什么,如何看待和認識這些現象,把握教學措施達成有效教學,是優(yōu)化課堂必經之路。做為學生的一種外在表現它投射出學生學習過程中各種心理的變化。這些心理表象,既反映出學生對教師本人,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認同水平,更反映出學生自身的能動力——“主動性”。學生“主動性”的高低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教學設計的合理與否,更能反映教師的課堂行為能力的高低。教師只有經常想盡辦法,耗去時間和精力喚起熱情、積極、投入,消除惰性、懶惰、厭惡,才能讓課堂向著正確方向有效地進行下去。
1.2 了解主動學習與被動接受對教學的影響
“主動性”反映的是人投入的力度,歷史經驗證明:越主動的學生對學習的關注與投入程度越大。主動學習有別于被動接受最大的不同是不懼怕困難(甚至將戰(zhàn)勝困難當作樂趣),愿意接受挑戰(zhàn),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接受、認知未知事物和知識。因此,主動學習就像性能良好的“發(fā)動機”,帶來的是持續(xù)不斷的學習動力,這也是所有教學的最大成果。因此,想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有效教學,提高“主動性”是關鍵。
1.3 探知影響學生“主動性”的成因和基本規(guī)律
主動學習原本是人類最基本的本能,要對事物認知首先要有來自于本能的沖動,如果依照這種沖動去安排傳授和學習,那是符合認識規(guī)律以及學生心理機制的。但大多數時間里,我們并不了解這一沖動,而是主觀地想像我們教育對象的需求,安排我們自以為系統(tǒng)有效的計劃。這是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的根本原因。
學生的“主動性”形成的原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學生的獨立性;學生的興趣取向;周圍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教學行為等等。這些因素作用于學生效果是因人而異的。這些因素也相互作用與影響,有時互為因果關系。
1.4 以“主動性”為基礎的體育教學實踐的探究
與其它學科一樣,喚醒和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主動性”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學實踐有其自身的特點和不同于文化學科的背景:如,課堂環(huán)境的不同,教學目標的差異,學生認知程度的影響,都時刻作用于學生,使其有著不一樣的課堂表現,認識這些差異與了解學生表現的真實心理,對于采取不同的方法、把握更恰當的時機、掌握的準確尺度至關重要。而認清主動體育學習的規(guī)律,發(fā)掘有效的教學方法,采用可行的教學措施是我們體育教學探究的重要目標。
2 探究方法
2.1 理論分析
我們要討論的“主動性”歸屬于心理學范疇,對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的認識實際上是對學生體育學習心理的探討,是對發(fā)揮學生能動性要素的探究?!爸鲃有浴弊鳛榻洺1蝗颂峒啊涫苤匾暤慕虒W要素是怎樣被定義,它有哪些自身規(guī)律和特點呢?
2.1.1 “主動性”的基本概念
“主動性”(initiative)是個體按照自己規(guī)定或設置的目標行動,而不依賴外力推動的行為品質。由個人的需要、動機、理想、抱負和價值觀等推動,這一推動讓人產生了主動,而“主動性”是行為主動的人的特性。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個體心理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早在人出生之時人就開始了主動行為,“主動性”在兒童階段(3-6歲)開始形成,隨著人各種性征的不斷完善,“主動性”也逐漸穩(wěn)定和完善。從此他就理應由自己的方式推動來探索和控制外在環(huán)境。
由此,說明“主動性”是人的本能之一,就像初生的孩子本能尋找母乳一樣,其在認知領域也主動地認識自然尋求滋潤。它不需要培養(yǎng),它依靠的是醒悟、激勵、推動來激發(fā)和促成。
2.1.2 “主動性”的消失及其機理
與“主動性”相反,被動性卻是養(yǎng)成的。比如,當孩子興致勃勃地玩時,父母要把孩子抱走,當孩子在床上安靜而自由地躺著時,父母又讓孩子起來練習爬行。以打斷和不依從于孩子原有興趣與關注點為特征,只是以單純的“幫助孩子”為目的,使孩子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阻斷孩子的主動學習過程,這樣很容易形成孩子被動接受的學習習慣。常此以往被動成為了常態(tài),“主動性”得不到發(fā)揮而慢慢地被催眠。究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在弱勢階段的學習“主動性”被教育者主觀意愿不同程度忽視的結果。按自己意愿學習的方式被簡單地壓制,造成了對學習的漠不關心、熟視無睹、悲觀、膽怯、甚至逃避的心理,學習“主動性”的原動力慢慢消失。
2.1.3 “主動性”的再生及規(guī)律
“主動性”具有被喚醒的特點。心理學實踐證明:一旦方法適當、時機成熟,“熟睡”的”主動性”還會被催醒。比如,王金戰(zhàn)老師將全班倒數第一的學生培養(yǎng)成北大學生就是最好的例證。任何人都有其最關心、最感興趣的事物,在對待這些事物上,他們一樣會主動的,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王金戰(zhàn)老師就是看到了這位學生最在乎的事物(人們對他好的看法),以此作為切入來喚起學生的自覺,激勵起斗志,擺脫了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的現狀,并最終如愿考入北京大學。但凡將學習與如此事物有機結合,給學生表現和發(fā)揮的機會,他們就會表現出關心、樂觀、信心、大膽、迎接和接受。這些都是”主動性”表現最好的證明。
2.1.4 “主動性”有不同程度
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主動程度是不盡相同的,這與他們的興趣、愛好直接相關。同時,也與“主動性”的醒悟程度緊密關聯(lián)。具體表現是:第一種程度是不需要人告訴就能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次之,就是別人告訴一次就能完成學習;再次之,就是經過多次提醒才去完成(惰性開始出現);更次之,就是只有在形式所迫時才能把事情做好,這種人是在磨洋工(惰性向懶惰轉化);最次等的是即使有人追著他,告訴他怎么去做,他也不會把事情做好(完全的懶惰)。
2.2 教學觀察
無論是認識學生心理的需要,還是更好地把握課堂節(jié)奏、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我們都有理由主動觀察學生表現,了解其心理變化,分析產生的根源,發(fā)掘正確激發(fā)的途徑和方法,才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爸鲃有浴钡挠^察有以下方法:
2.2.1 學生課堂表現
學生對教學的配合是其“主動性”發(fā)揮的重要表現,這可以從學生的氣質上、情緒上以及交流方式的變化上觀察到:比如,微笑、贊同的眼光、專注及微帶嚴肅的神情;又如,情緒穩(wěn)定、較為興奮、專注且表情自然;另外,愿意交流、自愿討論、接受評價、好問等等,這些都視為學生主動配合的表現。反之,就意味著著“主動性”不足,教學過程出現了異常,需要緊急調整和改變方法、步驟。值得一提的是氣餒、萎靡不振是“主動性”下降或開始降低的標志。
通過觀察還發(fā)現,“主動性”與群體氛圍結合緊密,“主動性”在群體之間可以相互帶動、相互影響。比如,部分學生上排球課以后,通過他們的表演和介紹,喜歡上排球運動的人數明顯增加、程度也明顯加深。
另外,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主動性”的影響巨大。比如,生動、流暢、幽默的語言能帶來更多的微笑、贊同、專注、興奮、交流、接受等;又如,過分的批評卻可能造成氣餒、不振、對抗等負面影響。
2.2.2 與學生的交流
交流是了解學生思想變化最直接的手段。一般與學生的交流以與差生的交談為主,這是教師本著改善課堂、改正不利因素的原因。大多數情況下學生“主動性”不高的原因集中在對學習內容不了解、不感興趣、太累太辛苦、太繁雜、疲倦、厭倦、對學習的目的認識偏差等。
通過交流,我認識到與學生的正面交流(寬松的氛圍,暢所欲言的氣氛)才是正真有效的交流方法。與好學生的正面交流,除了解大多數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外還能了解到“主動性”不夠未及時反映出來的原因:如學習目標認識不足、自我為中心、膽怯和懦弱(缺乏獨立性)。另外,教師存在的教學不足之處:如,教師語言太多且缺乏重點、語氣嚴肅、批評太狠、要求較高、融入學生太少、進度太快或太慢等,也可以反饋給教師。
3 結論與分析
3.1 “主動性”是教學的基礎
“主動性”作為影響學生學習表現的積極因素在人的學習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教學的任何行為都應以其發(fā)揮為主線,它是影響教學課堂、優(yōu)化教學資源必不可少的要素。一個沒有“主動性”的課堂不但會沉悶、低效,還會對心理產生消極影響。隨之而來的是懶惰、厭惡、漠不關心、熟視無睹、悲觀、膽怯、甚至逃避等現象的出現。
3.2 “主動性”完全可以把握
通過理論分析,我們認識到“主動性”作為一個心理品質與生俱來,伴隨著人的思維發(fā)展過程建立、形成和完善。因此,無一例外受到成長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以及個人思維方式、性格特點的影響。
體育課堂上“主動性”可以通過學生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注意觀察你可以了解到:微笑、贊同、專注、興奮、交流、接受等課堂表現是主動情緒的體現,熱情、積極、投入是主動的態(tài)度,主動行為則表現出愿意交流、自愿討論、接受評價、好問等等。缺少這些表情和情緒,缺乏這些態(tài)度和行為,可以說學生“主動性”沒有被調動或沒有調動起來。
3.3 “主動性”的提高要因人而異,要理念正確、方法得當
其一是:分析根源,對癥下藥(而非對癥切除)。中醫(yī)治病講究治本,通過對“本源”的調理、再生,提高機能戰(zhàn)勝疾病。而不是簡單的切除、藥物的殺滅,不計損傷的方法。
“主動性”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內在主動因素。諸如:需要、動機、理想、抱負和價值觀等。①增加學生的需要,要讓學生覺得“吃不飽、想吃、好吃”,這就要求學習是有趣的、刺激的、可探索的。②灌輸正面積極的意識,讓學生認識和重新認識體育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動機、理想、抱負和價值觀都是認識領域的問題),要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切身體會健康和快樂的含義,感受群體、友誼的力量,最終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強壯“主動性”的“機體”,讓它面對被動因素具有良好的抗阻作用,不被侵害。
其二是:區(qū)別對待,掌握分寸。減少被動因素的形成,糾正教學行為錯漏。
①察言觀色,判斷準確。在觀察、交流中要真正了解課堂的“主動”情況,包括哪些是主動和被動的表現,它們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影響的程度有多深,是否采取教學干預等等做出清晰的評判。②手段豐富,方法對路。既要有教育、教學的把握,又要有活動組織手段,要有不同的、富于變化的激勵方式,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多種干預方式,把握最佳尺度。
4 “主動性”提高的主要方法的對照表
參考文獻:
[1] 尹錕.提升初中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J].吉林教育,2018(24):106-107.
[2] 林祥功.體育游戲中幼兒主動性學習品質培養(yǎng)策略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8):70.
[3] 劉振宇.淺談新課改下初中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7, 7(22):1-2.
[4] 張琴珠.積極性 主動性 有效性——淺議初中體育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當代體育科技,2016, 6(19):158.
[5] 張戈.“合作學習”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 3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