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也引入了信息技術,給教師帶來方便,給學生帶來大量的學習資源。本文作者分析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并分析了此做法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用一、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皮亞杰說:“興趣是能量的調節(jié)者,它的加入便發(fā)動了儲存在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來容易做,而且減少疲勞?!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人們去尋找知識、探索真理的力量。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知識》時,教學開始,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在美麗的大森林里,孿生兄弟小兔寶寶和小兔貝貝在過生日,它們的好朋友都帶著禮物來慶賀。小熊送來了四個蘋果,把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只小兔,每只小兔能分幾個呢?”“貓頭鷹送來兩個橙子,把兩個橙子平均送給兩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幾個呢?”引出:“把一個西瓜平均分給兩只小兔,該怎么分才公平?”通過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小動物過生日、分禮物這兩個問題情境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半個西瓜怎么分呢,怎么用數學方式表達呢這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運用信息技術比較轉化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把有關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轉化,使數學與事實建立聯系,數學規(guī)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的呈現出來。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時,認識時分的進率1小時=60分鐘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通過可以把學生引到“龜兔賽跑”這個老故事,把兩個小動物請到鐘面上,課件演示烏龜和兔子在鐘面上賽跑,讓學生觀察它們分別跑了多久?(烏龜跑了一大格,兔子跑了一圈)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掌握本節(jié)課內容。
3.應用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小學生的知識面有限,他們學習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感性的認識,并不能正確理性的分析,尤其在學習立體幾何時,他們的抽象能力弱。在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時,學生不能很好的把圓柱體和長方體聯系起來,所以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學生可以直觀的看到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轉換具體過程。教學時,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整個動態(tài)過程,把其中重要的信息用彩線勾勒出來,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得到體積的計算公式,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鍛煉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協同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運用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的意義
1.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注入了活力。因為小學生往往好奇心強,好動,但是耐性極差,不能夠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持久的學習新知識,這種特性影響了課堂效果。信息技術集圖、文、聲、色、像于一體,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它通過其特有的感染力,通過聲音、圖片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喚起學生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生理的滿足,不至于厭煩。如在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練習課教學中,通過計算機情節(jié)的設置,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2.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應該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數學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我們的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形式,而要通過學生自己的主動探索獲得新知識。通過自主探究,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可以更加牢固深刻的掌握知識點。例如在教學一年級的《比大小》時候,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出蘋果與橘子的對話,然后讓學生自己探究思考蘋果與橘子的多少。
3.開闊視野發(fā)散思維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蘊藏的教育教學資源浩如煙海,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突破了書本是唯一學習資源的限制,利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孤立的課堂,擴充教學知識量和拓寬知識面,促進學生實現知識結構的內部鏈接,促進了學生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跳出只學習課本內容的局限性,從而開闊視野,發(fā)散思維。還能省去讓人厭煩而不必要的“平口空說”,節(jié)省精力和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有效提升師生的數學素養(yǎng)。
總之,在教育改革開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針對教材上的問題,除了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外,還要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促進教學達到最優(yōu)。本文筆者結合自身認識,探究說明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認識,并且分析了其應用的積極意義。參考文獻:
[1]楊淼;《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學周刊;2013(4)
[2]白冬冬;《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新課程(上);2015(3)
[3]韓翠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02)(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逸夫小學33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