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小學 朱 敏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數(shù)學階段一個非常重要的運算定律,學生合理使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計算簡便,大大提高計算效率,提升計算能力。然而,很多學生到了五、六年級,涉及到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錯誤千奇百怪,真是讓人防不勝防。這對小升高和學生的智力發(fā)展都是極為不利的,為此必須及時探究其計算錯誤的成因,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運用“乘法分配律”時,有學生出現(xiàn)漏乘現(xiàn)象,如:33×102=33×100+2。
當“乘法分配律”出現(xiàn)缺項時,學生看不出,不知如何運用,如:21×99+21。
有些運算題型比較復雜,學生同樣看不出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而只能靠原始算法,由于題型復雜而出現(xiàn)錯誤,比如:7.9×4.1+7.9×3.6+7.9×2.3。
錯解:47×99=47×(100-1)=47×100-1;(25+6)×40=25×40+6 等,只記住了部分形式,掌握不扎實,這是解題時最大的悲哀。
錯解:55+45×19=(55+45)×19=100×19=1900;89+11×77=(89+11)×77=100×77=7700等。為了要簡算,一看到特殊的數(shù)字組合就急功近利,忽視對運算對象的整體觀察而造成計算錯誤。還有的學生是為了要運用乘法分配律而出現(xiàn)“強制拆分”的現(xiàn)象,如:22×30=(20+2)×30=600+60=660,其實,這樣的計算題型根本無需運用乘法分配律,運用乘法結合律就能解決。
錯解:66×98=66×(100-2)=6600;55+55×45=55×(1+45)=5500等。受教材的影響,學生在計算中會習慣性的湊成整十、整百,盲目湊整,缺乏嚴謹?shù)臄?shù)學思考,就必然會出錯。
為了更好地引入概念,教師可以抓住直觀具體的現(xiàn)實世界與所要學習的抽象數(shù)學概念間的聯(lián)系,將抽象概念置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中引入。例如:黎明小學五(3)班的同學需要每人訂購一份數(shù)學報和語文報,數(shù)學報全年價為40元,語文報全年為50元,五(3)班共有35名學生,請問總共要付多少錢?根據已知條件,學生列出如下二種算式:
(1)(40+50)×35
(2)40×35+50×35
然后通過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二種算式雖然列法不同,但算出的結果相同,表示的意義也相同。接著,在學生理解上述二種算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列舉大量類似的例子,通過這樣具體的正例,引入“乘法分配律”概念,建立起抽象概念與感性經驗間的橋梁。
數(shù)學概念的本質是抽象的。具體直觀的“正例”,有助于學生抽離具體直觀的背景,結合感性經驗的基礎上,上升到抽象的水平,準確理解“乘法分配律”。
在簡便運算中,乘法分配律一直是難點所在,且富于變化,需要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靈活變通。為此,教師可以借助“非標準正例”,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通過靈活多樣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例如:(1)101×63;100×63+63;(2)99×44;100×44-44;(3)62×98+62+62;62×(98+1+1);(4)97×79+79×3;(97+3)×79。
上述四組“非標準正例”,變換了“乘法分配律”的非本質屬性,使學生通過例題學習,排除概念的非本質屬性,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質屬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反例具有說服力強的特點,有利于克服消極的思維定勢,糾正學習錯誤。教師應適當構造和恰當應用反例,完善數(shù)學概念,提高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比如:(1)67×102;67×100+2;(2)96×51+4;12×102-2×102;(3)5.7×5+5.7;5.7×3.3+5.7×4.6+5.7×2.1。
通過上述三組反例,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每一組算式間的區(qū)別,根據“乘法分配律”的本質意義,正確區(qū)分二者并非等值,并對學生錯解進行講解、點撥,有效避免錯誤的出現(xiàn)。通過“正例”與“反例”的結合,使學生可以避免模糊錯誤的思維,加強對概念內涵的理解。
總之,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把“運算能力”作為數(shù)學的十大核心素養(yǎng),提出運算能力是學習數(shù)學的基礎,其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重要性決定了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感知規(guī)律,分析學生錯誤形成的具體原因,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講清算理,為學生計算的正確性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