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玲
■
自2016年9月,我國的德育課程又迎來了一次重大轉(zhuǎn)變:課程名稱由“品德與生活(社會)”改為“道德與法治”,教科書由“一標多本”變?yōu)椤耙粯艘槐尽?。這一急速的變化給老師們帶來不少挑戰(zhàn)。相比品德與生活(社會) ,道德與法治課程大幅增加了法治教育內(nèi)容,同時進一步充實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吸納了社會發(fā)展的新事物和新觀念。其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思路及特點急需我們廣大教師重新學習新知識,梳理新觀念。
基于以上變化,如何更好地演繹這門課程?怎樣讓這門課程落地生根?山東省教科院在開展了一系列的理論培訓、專業(yè)學習后,又于2017年11月底,在青島市城陽第二實驗小學舉行了“山東省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優(yōu)秀課例觀摩暨新課程教學實施研討活動” 。此次學習,通過專家講座、課例觀摩、名家評課等系列內(nèi)容,讓老師們真正沉下心走進道德與法治課。
《道德與法治》 是一門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意識滲透學生生活的一門課程。它以道德和法治教育為核心和重點,其兩點融合的根基在于:道德和法治是人類社會的兩大基石,二者缺一不可。其中,道德屬軟約束,法治是硬約束。
“道德”與“法治”的組合,是期望讓學生感受法治社會生活,在塑德明法中體驗道德與法治約束下的美好。因此,從低年段開始推行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關鍵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找出與學生認知特點相符、與學生生活視域相關的法律知識,并能通過學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去滲法育德,進而促進學生法治精神的塑造和修身守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教學目標是課堂有效實施的靈魂。作為統(tǒng)編教材的主編,魯潔教授曾明確指出:面對“一綱一本”的現(xiàn)實,教師要梳理一句學情對教材進行轉(zhuǎn)化的觀念。而這種轉(zhuǎn)化首先就要從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開始。
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體驗感悟是融合了知識、情感、意志、技能等要素在內(nèi)的綜合體。學生需要通過本課程習得學科關鍵能力。如此,才能讓學生獲得自身建構(gòu)美好生活的能力。
學生的情感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的形成,是以情感體驗為基礎的。沒有真實情感的體悟,道德教育將成為說教。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必須引導學生表達真實的生活感受,用心體驗每一個當下,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內(nèi)在的情感“意蘊” 。
此次部編教材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兒歌、繪本、傳統(tǒng)文化滲透在教材中。這是基于低年級兒童識字量少,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而確立的。在《新年的禮物》一課,有個環(huán)節(jié)是“自己取得這么多的進步,最想謝謝誰”,教師通過繪本配樂的形式,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身邊人的幫助,才能有今天不斷的進步和成長。
在活動中探究、在交流中感悟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主體。而低年級課堂的實施鼓勵學生在玩中學、動中學、做中學,在自由、寬松的活動中學。
從品德課程的更名到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使用,我有幸作為一線教師,親歷了德育課程發(fā)展史上一次具有現(xiàn)實和深遠影響的變革。此次變革意味著課程內(nèi)涵的進一步豐盈和深刻。如今,面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我們一線教師還需要不斷思考: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我這樣做為了誰?去達成什么目標?……我想,只有在不斷深入的追問、實踐中,我們才能慢慢厘清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性質(zhì)的要義,逐漸觸摸到課程的本質(zhì),弄清楚課程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
新課程的實施剛剛開始,它就像種子剛剛落地扎根。而要想讓這粒種子長成大樹,讓我們這個學科真正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還需要我們不斷夯實根基,需要我們不斷澆水、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