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成
我們認為:追求教學效率是教學的本質特性;提高每節(jié)常態(tài)課堂的效益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重點;建立“課有定則”合適的“教學模式”是穩(wěn)定課堂教學質量的底線保障。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中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
一直以來,在學校教學實踐中,存在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不輕松,質量又不高的問題。嘗試教學理論主張“讓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學生能嘗試” “嘗試能成功” “請不要告訴我,讓我先試一試” “先學后教” “先練后講”,解決了“教”和“學”的關系問題,通過模式中的教學流程和步驟保證了教師的讓位,學生的參與,關注“學生怎樣學”,能確保每節(jié)常態(tài)課堂的教學效果。
老師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怎樣將課堂還給學生?” “怎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特別是學校被確定為“東莞市第一批‘高效課堂工程’實驗學校”以后,各科老師在東莞市教研室的領導專家老師和邱學華教授等市內外專家的指導實踐下,積極開展了“常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滾動式的實踐研究,經歷了從“體驗·探究·升華” “導學式”教學模式——“三模塊” “五環(huán)節(jié)” “‘體驗踐行’課堂教學模式”——“三學三問” “嘗試體驗”常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三個階段近15年的完善性探索實踐。
課堂模塊程序結構 1.自學 2.研學 3.思學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個人獨學小組合學匯報展學質疑研學活練悟學檢測思學教師的“導”學案(視頻)疏導點撥指導因勢利導釋疑精導測評引導提煉啟發(fā)目標任務“學”的目標 學會了什么? 還不會什么? 真的會了嗎?精心設計運用“活練檢測題”時間分配 10分鐘 20分鐘 10分鐘“導”的任務精心設計學案(視頻)適度輔導,適時調控立足重難點精導突破
我們探索建構的“三學三問課堂”愿景是師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陽光發(fā)展,是以教師為主導作用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全過程為特點,堅持實施“體驗求知,踐行發(fā)展” (嘗試即體驗,體驗即求知,求知即踐行,踐行即發(fā)展) 、“學習是自己的事” 、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力求用“學”和“導”調控教育場中諸教育要素的關系,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深度學習,主動獲取的一種教學模式。三學即“自學、研學、思學” ,三問即“學會了什么” “還不會什么” “真的會了嗎” 。其基本結構和實施程序如下表所示:
備注1.高段學生的“個人獨學”環(huán)節(jié)一般放在課堂外。2.每節(jié)課在確保“兩頭”(即“自學”和“思學”環(huán)節(jié))有足夠時間的前提下,學生的“獨學”“合學”“展學”“研學”四個學習環(huán)節(jié)及內容安排、時間分配等可據實靈活處理。3.課堂上,教師在實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前都必須向學生清晰地明確學習的任務和完成的時間。
在此基本結構和實施程序的基礎上,各學科要著力探索出“三課型”的“三學三問”常態(tài)課堂教學模型(三課型即新授課、復習課、評講課) ,不斷凝煉出各學科各學段“三學三問”常態(tài)課堂教學操作范式,積淀“三學三問”常態(tài)課堂教學特色。
“三學三問課堂”確立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堅持“學習是自己的事”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突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嘗試” “體驗”與“感悟” “踐行”學習過程,重點關注學生“怎樣學的”和“學得怎么樣”兩大問題,變教師“主講”為“精導”,變學生“多練”為“活練” 。在具體實施“三學三問常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需要重點貫徹以下主要策略。
1.總體把握好“三學模塊”的主要任務和實施要點
“自學模塊”主要是學生自主學習,涵蓋學生個人獨學、小組合學,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學生“學會了什么”,教師要精心設計“學案”,落實好自學方法輔導?!把袑W模塊”主要是師生圍繞自學后還存在的疑惑或重難點進行研討學習,涵蓋學生匯報展學、質疑研學,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學生“還不會什么”,教師要精心組織合作研討與精講精導,落實好組長培訓與評價導向?!八紝W模塊”主要是要設計、引導學生完成“活練檢測題”,評價學習效果和感悟學習收獲,涵蓋學生活練悟學、檢測思學,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真的會了嗎”,教師要落實好當堂活練檢測的引導,確保質量,堂堂必清。
2.正確處理好“三問環(huán)節(jié)” “學”和“導”的側重點
“三學三問”常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的“學”,即學生“怎樣學的”和“學得怎么樣”,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依據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兩條線來建構的,因此,教師要按不同學段學生學習的特點厘清把握好“學”和“導”兩方面的側重點。一般中、高段側重于“自學”,主要是“獨學” “合學” “展學”,低段側重于“導學”,主要是“教師導學” “同伴導學” 。在具體施教過程中必須真正實現課堂上“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把成功的機會‘留給’學生”,真正落實“學習是自己的事”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3.精心設計好“學案”和“活練檢測題”
“學案”不是簡單的學習任務和要求的羅列,“活練檢測題”也不是簡單的作業(yè)題。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習目標,把自己當成學生來自主學習完學習內容后,進行學習過程的梳理。因而,“學案”既有學習任務與要求的呈現,又有學習方法、習慣能力的訓練與指導;“活練檢測題”既是對所學內容的鞏固練習,又是對所學內容、方法和能力的靈活運用與訓練,兩者都應始終貫穿“學習是自己的事”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始終關注學生“怎樣學的”和“學得怎么樣”的落實。
4.建立實施好“小組合作學習”機制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是“‘三學三問’課堂教學模式”關注的重點學習行為范式。讓學生學會獨立自學、充分自學,是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和教師開展精講精導的前提;讓學生學會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就是在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課堂學習方式。要建立實施好“小組合作學習”機制,“異質分組,建設較長期合作小組文化”是基礎,“培養(yǎng)組長,訓練學生合作技能”是重點,“科學評價,正確把握合作學習契機”是關鍵。
“三學三問” “嘗試體驗”常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的“三模塊”雖獨成一體,但又相互滲透聯系。在運用它來指導具體教學實踐時,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對象的特點和要求,使之對象化,形成不同的變式,才能將課上“活”,學生在課堂中才能變“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五會”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培養(yǎng)與發(fā)展。
教師在運用“三學三問”常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實施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了“課前苦功,課中享受,課后輕松”的統(tǒng)一認識,還各自探索提煉出了一些常態(tài)的基本操作范式。我們通過實施“三學三問”常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以后,深切地感受到學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一是學生求知的欲望與興趣越來越濃,課內、課外學習氣氛融洽;二是學科特長生越來越多,學生敢于表現,主動學習,學習能力大大提高;三是課堂上能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側面、不同程度的進步,提高了學困生的轉化率;四是學生主動探究研討,思維活躍,勤于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等等。
“教有定則,教無定法?!彼羁陶f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教學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但規(guī)律的運用又是靈活多變的。我們將堅持把“課堂有效教學”研究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