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博文小學 張 龍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的閱讀所達到的目標表述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痹谛W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每一位老師在教學中都在學習名師的過程中總結并形成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而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對語文知識的情感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低年級階段是處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學生能在這個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多讀書,讀好書,不僅可以學習和了解更多的知識,還可以提高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語文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2年級)的閱讀目標確定為“喜愛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由此可以看出培養(yǎng)閱讀興趣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意義。這個閱讀目標主要是指老師在低段閱讀教學中應采取多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達到這一目標,老師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可以使用圖片、動畫或講故事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習意識和閱讀興趣,真正地實現(xiàn)用心進入閱讀、愛上閱讀。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與書為友。在低年級階段通過日積月累,學生的識字量就會大大增加,知識不斷擴展,閱讀能力和記憶力不斷提高,表達能力不斷增強。在啟蒙階段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老師在低年級可以讀兒歌、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和《笠翁對韻》)等加以引導,這些讀物朗朗上口,包羅了故事、生活經(jīng)驗、處事原則,融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易為低段學生接受,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快樂。
在閱讀教學指導時,教師要把握三個階段(閱讀前激趣、閱讀中引趣、閱讀后展趣)對學生進行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感受語文的魅力。閱讀教學前老師可以先講故事給學生聽,激發(fā)他們讀書的興趣,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文章的簡介、文章中的一個故事或文章寫作時的背景故事,并給學生提出簡單的問題或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去領悟,在閱讀中解決問題,獲得新知,培養(yǎng)興趣。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學生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課本知識、學習習慣。閱讀有益的書籍可以鞏固學習技能和習慣,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和性格。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十分重要。老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要靜心,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細心品讀課文帶給我們的樂與愁、喜與苦,讓閱讀回歸本位,改正浮躁、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心態(tài);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要細心,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低段可以讓學生去欣賞和積累一些優(yōu)美的詞句,而高段要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動筆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段,培養(yǎng)學生分析作者文章的寫作手法、敘事方法和寫作思路,重點培養(yǎng)寫讀后感的習慣。這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要用心,要用心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去領悟作者在文中闡述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課程目標要求老師在閱讀教學時要實現(xiàn)文本、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自主閱讀中 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分解,解決課前預習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發(fā)表自己對課文的見解,形成閱讀、分析、總結的能力。在閱讀時教師不能以老師的分析、講授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當一年級學生學會拼讀后,老師就應給讓學生在預習時和課上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一年級下冊學生學習查字典后,老師應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倡導多讀課外書、讀名家經(jīng)典,培養(yǎng)學生好讀書、讀整本書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展開相像,領悟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有著不同的側重點,需要老師長期的、細致的、積極的引導和訓練,而在低年級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可以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受益匪淺,會在不知不覺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改變學生的性格,成為學生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