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縣第八中學 趙芳旭 張海倫
魯迅小說雖然數(shù)量上講不算太多,但感情品類和成分卻很精彩。很多知名學者對魯迅作品都十分推崇,例如錢理群教授稱贊魯迅的文章一方面具有一種音樂美,特別注重語言的節(jié)奏和韻律;另一方面就是情感特別豐富,有韻味,而到達這些的途徑就是文本細讀。
清末魯鎮(zhèn)咸亨酒店是魯迅虛構(gòu)的舊社會縮影,是故事發(fā)生地。但它還有真實的一面,首先,是在魯迅故鄉(xiāng)紹興,給人以真實感。其次,第一人稱敘事,反映了魯迅主體滲透小說的藝術(shù),加強了背景真實性?!拔摇笔枪适碌挠H歷者。再者,小說對社會各階層的描寫入木三分,咸亨酒店曲尺形的大柜臺便是社會階層的分界線?!翱俊薄罢尽鄙鷦用鑼懗龆桃聨椭\生艱難?!奥刈取蓖怀隽碎L衫主顧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這些刻畫非常符合人物的社會特征。
孔乙己在小說中出現(xiàn)四次,第一次,“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卑岛似渖硎?、性格及社會背景。僅幾句話便給人初步深刻印象。第二次出現(xiàn),是他教“我”識字,并“顯出極惋惜的樣子”。第三次與一群孩子一起出現(xiàn),“給他們茴香豆吃?!北砻骺滓壹旱膬?nèi)心深處,有一顆善良的心。最后一次,主人公竟然用手“走”來?!昂诙沂?,已經(jīng)不成樣子”是對其悲劇的暗示,“破夾襖”與我“也須穿上棉襖了”形成強烈反襯,渲染了悲涼的氣氛,映射了社會的涼薄與冷漠。
中國文化的悲劇意識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而是恰恰相反 ,可以說全部中國文化幾乎都是建立在人類的這種悲劇意識的基礎(chǔ)之上的,都是建立在人與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劇性分裂和對立的觀念之上的。中國文化底色就是悲劇。
一方面,孔乙己生活在虛幻中。他不肯脫掉那件破舊長衫,可以看出其心靈深處固守的價值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破長衫已超出了衣服概念,是承載了其信仰的文化符號,而孔乙己越是如此堅守,我們就愈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另一方面,孔乙己的悲劇是真實、必然的。科場失敗把孔乙己死死的壓在社會最底層。長期苦讀生活使他喪失了謀生的基本技能,從而成了輕視與恥笑對象,這是他走向死亡悲劇的社會根源。
[1] 孫紹振.審美形象的創(chuàng)造——文學創(chuàng)作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0,7.
[2] 王富仁.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江蘇社會科學.2001,2.16.
本文系河南省濮陽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7年度課題《初中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7】JKGH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