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是原來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知生活,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發(fā)展學生的道德感悟能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寓法治意識于 “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讓課堂教學豐富多彩。
在學校中,學生生活在一個天真爛漫而又精彩的世界里。但是,學生發(fā)現現實并非如此,現實中的現象和老師講授的相互矛盾,從而產生困惑。作為老師,應真正實現自身價值,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看看他們是如何做的,聽聽他們的聲音,多引導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
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活動和行為實踐,以及間接獲得經驗來實現的。在教學中,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指導者。教學不應該局限于教室,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把德育意識引向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他們學會做人的道理,讓德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在學生的生活中。
傳統(tǒng)的書本教學只是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缺少情感體驗,教師應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投入學習活動,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感受體驗是3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的其中之一。為增強小學道德品質和法治教育效果,強化體驗是其中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學生才能得到感悟。例如,在教學 “吃飯有講究”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家里人一起吃飯的情境,讓學生親自參與擺筷子、端菜等,充分體驗在家里勞動的樂趣,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又如,教學 “家人的愛”這節(jié)課時,老師設計了多個體驗活動:首先讓學生統(tǒng)計父母一天為我們做了多少事,再計算一年為我們做多少事,進而計算這11年為我們做了多少事,使學生意識到,父母為他們付出了很多;其次,通過視頻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這一教學設計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情緒,使他們感受到父母愛的偉大;再次,受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影響,在讀父母來信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泣不成聲,這是與父母一種無聲的交流,也是這節(jié)課感情升華的地方;最后,學生在自己的調查表中把 “媽媽為我……”改成 “我自己能……”,完美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教學須面向生活開放,面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去認識。例如,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 “大家排好隊”一課讓學生學會了遵守社會公德,乘坐公共汽車時要排好隊,不要擁擠,主動給老、弱、病、殘讓座。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認知此社會現象,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構建起自己的道德標準。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統(tǒng)籌把握、動態(tài)地實現對兒童及其活動的支持、合作與指導。教育學生在發(fā)展中生活,這就是 “道德與法治”課程顯著的特點。此外,課前,要注重讓學生積極收集信息;課上,共同展示和交流信息,通過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并結合游戲、表演等活動形式,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
課程資源是無限的,而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突破時間的束縛,從多方面選用教材,讓不同的教育資源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例如, “家人的愛”和 “我在長大”這兩課都是講述父母如何養(yǎng)育孩子,教師開展 “我是小記者”的活動,讓學生隨機對幾位家長進行現場采訪,讓學生感受家長的愛無處不在,體會到濃濃的親情。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選擇學生喜歡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教學中享受快樂,教學才有意義。
又如,二年級上冊的 “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中的第一個行動是 “班級生活放大鏡”:首先由學生來夸夸同學講文明、守規(guī)則的地方,再說說班級里不太文明的現象,最后一起制訂班級規(guī)則。接著進入第二個活動 “大家來約定”: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時刻保持自己座位周圍的整潔;值日同學要認真負責;班級里用過的物品要放回原處;下課后要自己整理課桌、椅子、書本等……
開放的課程資源還包括愛國主義資源,如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古跡、名人紀念館及有特色的博物館,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可以到那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對于學校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一定要把握好、利用好,也可以進行課程資源的再利用、巧利用。
根植意識、轉變觀念是道德與法治教育,應該屬于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讓無形的 “德”化為有形的力量,走進學生的心田。 “道德與法治”是新生事物,是基于 “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改版與提高,教師要豐富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以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去接受,寓法治意識于 “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文新.思想品德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高峽.新課程與新教學的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