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洪江 玉素甫
(新疆烏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xiāng)種羊場學校 新疆 烏恰 84546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新的品德課標指出,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換給學生,品德學科的教學要結合課后實踐活動完成,為學生構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更為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綜合素質的發(fā)展。近年來,小學品德教師們逐漸嘗試將品德課與班隊課有機整合,互通互融,發(fā)揮兩者教育合力,增強班隊活動魅力的同時,增強品德課堂教學質量[1]。
小學品德教學對于小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正確三觀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就現(xiàn)階段小學品德教學而言,其仍存在較多問題,其一是:教學內容過于廣泛,而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們?yōu)橼s進度,不得不采取粗略式的講解,將表面理論知識講解,未帶領學生深入探究,導致學生難以產生深刻理解。其二是: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影響,小學品德教師對小學生學習主體性較為忽視,對品德課重視度不足,缺乏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品德知識的興趣,教學質量難以達到預期。其三是:小學品德可未與班隊課有效融合,缺乏真實的實踐活動,小學生對于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解較為困難,學習效率不高[2]。
隨著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班隊課的重要性也逐漸得到人們認同,其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豐富,但整體而言仍存在較多問題,其一是:班隊課相關教材開發(fā)、利用不足,班隊課教師未充分利用小學品德課教材中與班隊活動相關的優(yōu)秀素材,造成教學資源浪費。其二是:班隊課教師選擇班隊課主題較為困難,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接受知識能力等選擇主題,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其三是:小學班隊課存在分屬其他學科的現(xiàn)象,教學任務過重,導致教師僅僅為完成任務開展班隊活動,缺乏教學后的反思教育,落實班隊課教學目的[3]。
小學品德教學和班隊課存在諸多聯(lián)系,兩者教學形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存在相互交叉、互相溝通的現(xiàn)象,因此將兩者有效整合,相互促進,使得兩者共同發(fā)展,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
小學品德課與其他課程一樣,每節(jié)課僅有40分鐘,且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而言,即便品德教師充滿熱情、認真教學,依然使小學品德課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小學生難以提起興趣。而班隊課則相對而言更為靈活,有時甚至整個上午或下午都在進行班隊活動,且內容豐富多彩,有參考、競賽、調查等,充分適應了小學生好奇、活躍的性格特點。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班隊課活動的基礎上,將品德課實踐環(huán)節(jié)放置到課堂,教師及時指導,結合小學品德教學內容開展實踐行為活動,實現(xiàn)理論知識和實踐行動的有效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4]。例如:在《濃濃的鄉(xiāng)土情》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家鄉(xiāng)山水為主體,開展班隊課活動,讓學生收集自己家鄉(xiāng)的山水風景資料,讓學生更了解自己家鄉(xiāng),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知情。
小學品德課與班隊課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小學品德課具有豐富的生活新和綜合性,而班隊課具有真實的實踐性,兩者相互促進,通過有效整合能夠促進小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可以以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開展班隊活動,在其中滲透品德教育,促進學生思想升華。例如:班隊課開展的“我是小記者”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在上班隊課之前,收集播放記者采訪視頻,讓學生了解記者采訪的過程,并指導學生觀察周邊新聞事件,之后讓學生進行采訪活動,最后采用學生互評、學生制品、教師評價等方式綜合評估學生采訪過程,指導學生正確的采訪技巧,同時滲透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有部分學校,品德課教師與班隊課教師同為一人,這為兩門學科的有效整合奠定基礎,教師可以針對品德課和班隊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等進行有效串聯(lián),互相滲透,提高教學質量。但仍有部分學校兩門學科教師不為同一人,此時就要加強兩門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實現(xiàn)資源共享,達成統(tǒng)一。例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內容教學中,品德教師可以聯(lián)系班隊課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清明、端午、中秋等節(jié)日的調查,包括民風民俗,標志性食物制作等等,開展利用教材走向生活的活動,讓學生更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總之,小學品德課與班隊課具有有機整合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整合兩者,充分發(fā)揮其各自優(yōu)勢,能共同推動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小學品德課與班隊課教師應加強交流合作,結合小學品德教學內容適時融入班隊活動,班隊活動中滲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