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書慧
210001江蘇省南京市中醫(yī)院院感科
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也是導致住院率及死亡率升高的因素。鐵缺乏、血丟失、維生素B12和葉酸的缺乏、不充分的透析、繼發(fā)性甲狀旁腺亢進以及微炎癥狀態(tài)均是導致貧血及EPO抵抗的因素[1]。然而,慢性貧血出現(xiàn)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EPO的相對缺乏。所以,EPO的治療便成為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貧血的標準方法。盡管大部分患者對EPO的反應良好,但大約10%的患者對EPO的反應差,被稱為EPO抵抗。EPO抵抗定義為盡管高于300 IU/kg每周的EPO劑量仍不能達到目標的血紅蛋白,或紅細胞壓積?;虺掷m(xù)需要高劑量的EPO才能維持目標值。EPO抵抗指數(shù)被發(fā)現(xiàn)與透析的致死率及致殘率明顯相關[2]。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認為與炎癥密切相關[3],甚至比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炎癥的關系更緊密。本研究目的在于觀察EHRI與血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是否密切相關。
2008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在血液凈化中心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入選標準:規(guī)律透析并接受EPO治療>3個月,情況穩(wěn)定,紅細胞壓積達33%~36%。排除標準:最近3個月內輸血,最近3個月內住院,存在血液系統(tǒng)的惡性疾病,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病因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38例,糖尿病腎病5例,梗阻性腎病1例,高血壓腎損害5例,其他1例。
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體重、性別、EPO的平均每周使用劑量、血常規(guī)、血肌酐、白蛋白水平、血鈣、血磷。EPO抵抗指數(shù)(EHRI)=每周EPO用量/體重/血紅蛋白濃度。以EPO的平均每周使用>150 IU/(kg·W)分為EPO大劑量組,小于等于該值則為EPO正常劑量組。
統(tǒng)計方法: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連續(xù)資料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偏態(tài)分布變量以中位數(shù)M(1/4,3/4)來表示,分類資料以率來表示。兩組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行非參數(shù)Mann-Whitney U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一般資料比較:與EPO小劑量組相比,兩組間血紅蛋白、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EHR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shù)據(jù)如性別、年齡、體重、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血鈣及血磷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與EHRI的相關性分析: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與EHRI相比較提示,兩者呈正相關。提示隨著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增加,EHRI也明顯增加,提示促紅素抵抗有所增加,見圖1。
本研究中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在EPO劑量使用較大患者中明顯升高。相關分析表明兩者有明顯相關性(P=0.026)。提示隨著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增加,患者使血紅蛋白達標需要的促紅素劑量有所增加。而血紅蛋白在EPO劑量使用較大組反而較低,提示EPO治療反應差,與這一組EHRI指數(shù)增加是相符合的。有研究提示EHRI與CRP密切相關,但CRP的檢查相對費用更加昂貴,而且增加患者的失血量,該研究從最普通的血常規(guī)中找到其密切相關的指標,能夠增加患者的依從性,也能給患者調整促紅素用量有效的提示。
表1 兩組間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間臨床資料比較(±s)
項目 EPO小劑量組 EPO大劑量組 P年齡(歲) 56.33±12.25 52.81±18.37 0.426性別(男性比例%) 41.67 42.30 0.258體重(kg) 64.54±13.36 59.26±12.61 0.157血紅蛋白(g/L) 109.00(104.00,116.75) 105.00(103.00,106.00) 0.041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 137.30(98.06,179.36) 153.75(132.29,196.62) 0.048白蛋白 36.38±4.88 36.99±5.96 0.692尿素(mmol/L) 20.84±6.18 19.38±8.27 0.487肌酐(μmol/L) 770.62±306.02 652.53±258.23 0.146鈣(mmol/L) 2.31(2.18,2.60) 2.38(2.21,2.51) 0.915磷(mmol/L) 1.88±0.58 1.64±0.58 0.159 EHRI 12.47(4.42,13.33) 17.65(15.44,19.14) 0.000
血小板除了在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具有促進血栓形成作用外,還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疾病中扮演了激活促炎因子的角色[4]。在存在剪切應力的情況下,血小板和內皮細胞結合在一起會激活白細胞的遷移和黏附,激活的血小板在炎癥狀態(tài)下可能成為動脈粥樣硬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可以和內皮細胞、樹突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相互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血小板和以上這些細胞相互作用意味著啟動或放大了在動脈血管壁的炎癥作用。更多的證據(jù)提示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中激活的血小板刺激白細胞聚集到血管壁并引發(fā)炎癥[5]。而誘導促紅素抵抗的重要機制是微炎癥狀態(tài)[6-8],國內已有研究提示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與CRP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密切相關。這可能是導致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與促紅素抵抗密切相關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為回顧性單中心研究,標本量相對也較小,存在一定局限性,僅能提示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與促紅素抵抗之間的密切相關,但其中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以及其深入的機制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圖1 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與EHRI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