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王海 劉云鳳 謝姣姣 王苑 梁麗婭
550002貴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皮膚科,貴州1
550002貴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藥劑科,貴州2
脂溢性皮炎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一種發(fā)生于頭面部、胸背等皮脂分泌旺盛部位的炎癥性皮膚病,臨床表現(xiàn)為紅斑、丘疹及油膩性鱗屑并合并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干燥及灼熱感等損害、具有易反復、病程遷延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容貌及身心健康。我科在2015年12月-2018年6月采用硼酸溶液聯(lián)合薇諾娜柔潤保濕霜治療面部脂溢性皮炎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2015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100例,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診斷標準,自覺瘙癢或灼熱,可為彌漫性潮紅班、紅丘疹、黃白色油膩脫屑等[1]。100例門診患者隨機分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70例,男19例,女51例;年齡18~70歲,平均(43.41±13.88)歲;病程1 d~10年,平均4.2個月。對照組30例,男2例,女28例;年齡17~74歲,平均(38.97±15.29)歲;病程2 d~3年,平均2.9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如年齡、病程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試驗組:①予硼酸粉自制成3%硼酸溶液,冷濕敷面部,2次/d,30 min/次;②薇諾娜柔潤保濕霜外用,2次/d。⑵對照組:予氧化鋅軟膏外用,2次/d,若皮膚干燥脫屑者加用芝麻油外涂。所有病例治療期間均停止其他局部或全身抗過敏治療藥物及其他類固醇制劑,不使用其他藥物及化妝品,避免各種冷、熱、摩擦等不良物理性刺激,避免酸、堿等不良化學性刺激。注意患者心理輔導,避免情緒波動等精神刺激,囑患者注意休息,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向患者介紹本病的一般常識,取得信任和配合,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治療以2周為1個療程,分別于用藥后第7天、第15天及第30天觀察皮損變化情況和不良反應。
臨床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標準:(1)療效觀察指標:包括皮損紅斑、丘疹、丘膿皰疹、鱗屑、苔蘚樣變、表皮剝脫糜爛、滲出等。評分標準:各項指標均按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無、輕度、中度和重度分別記0、1、2、3分。各種癥狀分之間可記0.5分。積分計算方法:(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積分×100%。(2)療效判定標準:①無效:療效指標改善<20%;②好轉:療效指標改善≥20%,但<60%;③顯效:60%≤療效指標改善<90%;④痊愈:療效指標改善≥90%,癥狀消失,皮損基本消退。有效率=顯效率+痊愈率。
表1 兩組治療2周后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30天療效比較(n)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SPSS for Windows 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來比較各組的數(shù)據(jù),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療效:在治療2周后,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68.6%,對照組為46.7%,試驗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25<P<0.05),見表1。
在治療第30天,試驗組的總有效率90.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6.7%,試驗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見表2。
不良反應: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期間均無明顯不良反應,試驗組少數(shù)患者治療初期感輕微針刺及瘙癢感,1~3 d后消失,余無特殊;對照組部分患者外涂氧化鋅軟膏后感皮膚緊繃干燥,外涂芝麻油后緩解。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皮膚疾病,為皮膚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近年脂溢性皮炎發(fā)生率有明顯升高趨勢,其發(fā)病與馬拉色菌、免疫反應、皮膚屏障功能改變、內分泌紊亂等因素相關[2]。發(fā)于面部的脂溢性皮炎,病程常遷延反復,多在給患者容貌造成損害的同時,亦會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影響。臨床治療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方法多種多樣,均有一定療效,亦有其一定局限性[3]。近年來,醫(yī)用護膚品的迅速發(fā)展,為該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4]。我科在臨床上應用3%硼酸溶液聯(lián)合薇諾娜柔潤保濕霜治療面部脂溢性皮炎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治療中以3%硼酸溶液冷濕敷,有利于舒緩患者皮膚灼熱感、瘙癢感,該溶液是皮膚科常用的收斂劑,具有消炎、抗真菌、抗細菌作用,其一方面直接抑制馬拉色菌的生長,同時減輕了馬拉色菌所引起的一系列過敏反應;另一方面其具有祛除油脂作用,以此達到消炎止癢的功效[5]。薇諾娜柔潤保濕霜治療脂溢性皮炎機制考慮為:其所含的青刺果油、馬齒莧等成分具有促進角質細胞合成神經酰胺及透明質酸,修復皮膚生理功能、消炎、清除自由基、增加皮膚水合度作用,增強了皮膚對外界刺激的耐受性,促進了表皮的增殖及修復[6]。治療期間予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及進行該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一般用藥后3~7 d開始見效,患者面部緊繃感、瘙癢、灼熱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減輕,多數(shù)患者2周左右可有明顯效果,并且經臨床跟蹤觀察,其遠期療效顯著,未見復發(fā)及明顯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該治療方法操作簡單、安全有效,易于被患者接受,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