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志君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培養(yǎng)的重點,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建立。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對敘述文的時間、地點、任務、事件進行拆分,要求學生抓住事情發(fā)展的關鍵點和中心思想然后將事情的起因和結果串連起來。然而,這種程序化的教學讓學生對敘事的情感把握得支離破碎,忽視了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國內外在小說教學中運用敘事學理論的論述很多,借鑒這些理論成果,可以幫助語文教師豐富小說教學的方式方法。
教學內容是由目的決定的,教學方法亦是,在經歷了語文的“尷尬期”后,教育界逐漸認識到教學內容大于一切,問題不僅在于對內容理論的建構上,更在于對內容的選擇上。所以,問題就從“怎么教”變成了“教什么”的問題了。
高中語文課程設置上,小說是重要的文學體裁之一,它以千姿百態(tài)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深受人們的喜愛,也常常作為考察學生綜合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考點。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閱讀小說往往流于表面,只知道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和中心思想,對人物、情節(jié)的分析能力特別差。當前的語文教材中,小說的選擇已經落后于時代,模式化的小說已經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更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對內容的選擇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語文教學“教育性”和“工具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意義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有選擇地引進敘事學的相關知識,可以加強老師和學生的文本意識,拓展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針對學生的學習和考試的要求,引進敘事學的相關知識,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起來,實現(xiàn)教學和考試的統(tǒng)一。
小說的結構一般分為三種:順敘、倒敘、插敘這三種結構,三種結構并不是單獨使用的,長篇小說常?;旌鲜褂?。順敘是按事情發(fā)展過程的順序來的,講一件事從頭到尾的發(fā)展過程,這種順序往往讓人一看到開頭就想到了結尾,沒有吸引力,沒有留下懸念。倒敘則相反,是由故事的結尾回溯到故事的開始,它往往能給人以一種懸念,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好的敘述方法可以牢牢地抓住讀者的好奇心,讓人越讀越想讀,忍不住猜測故事的發(fā)展進程。插敘則是在講述一件事情的發(fā)展過程中插入另外一件事情,雙線敘述主要事件,讓主要事件得到深化,達到升華主旨的效果。比如高中語文教材中魯迅的小說《祝?!?,作者用倒敘的手法吸引讀者,再用對比的方法凸顯故事,讓故事的結局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毙≌f的視角也是決定一個故事情節(jié)是否起伏跌宕的重要標準。小說的視角有很多,比如固定的和非固定的,俯視與仰視等等。固定視角就是以一個人物的視角描述整件事情,也就是說從一個人的眼光出發(fā)描述整件事情。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運,從而升華對價值觀的理解和上升到對人類整體命運的思考,由特殊性走向普遍性的過程就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構建過程。例如教材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整篇文章都是由林黛玉一人的視角描述進賈府的所感所思所想,從她一個人的視角了解整個賈府的命運,具有個人與群體融合的悲壯命運感。
小說的節(jié)奏有很多方式,包括“點”“線”“面”三種由近到遠的敘述方式,三種節(jié)奏大都是由事情的時間來體現(xiàn)的,有的是選擇時間點,由時間的關鍵點出發(fā)描述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通過時間點突出重要的關鍵情節(jié),有的是由時間線出發(fā),這樣會更有條理,讓人能了解故事的全貌,“面”的描述是提綱挈領的表達,是站在高處看全貌。例如《最后的常春藤葉》,就是用時間線來穿插故事,用常春藤葉子的命運來敘述時間的變化,從而深化小說主題。
現(xiàn)代敘事學理論主要是從敘事的角度分析小說的情節(jié)、篇章結構和節(jié)奏,這種理論讓形式與內容做到了完美的結合,利用這一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