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yǎng)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本文結合2017年福建省《思想品德》中考試題的命制思想與特點,談談對學科素養(yǎng)這四個要素的探索。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試題;分析
一、 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試題分析
核心素養(yǎng)作為當下教育改革的一個新方向,2017年福建省的中考是全省的第一次統(tǒng)考,對于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分析有著很大的意義。
1. 強化“政治認同”。主要是指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與民族精神的考查。初中學生處在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重要時期,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更是初中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綜合2017福建省的中考試卷,有關考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試題遍布試卷角落。
【試題21】“以國為重的大國工匠”徐立平,30多年始終堅守在導彈固體燃料發(fā)動機的火藥藥面進行微整形的工作崗位,被中宣部評為“時代楷?!?。由此可見,他具備的優(yōu)秀品德是()
A. 愛國敬業(yè)
B. 清正廉潔
C. 匡扶正義
D. 勤儉節(jié)約
【評析】這是一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載體的客觀題,以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徐立平的事例為背景材料,為學生樹立一個以國家利益為重、盡職奉獻的榜樣,學生在感動其事跡的同時,增加對于愛國敬業(yè)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并激勵其踐行。
2. 體現(xiàn)“理性精神”。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理性精神主要體現(xiàn)為明辨是非、能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而不是從自己的主觀認知出發(fā)去認識世界,主要的考查方式就是對中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事物,如網(wǎng)絡、挫折、情緒、男生女生之間的關系等采取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
【試題9】對“手機控”一族,合理的建議是()
①拒絕使用手機②科學安排時間
③合理利用網(wǎng)絡④不與外界交往
【分析】以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機為切入點,特別是中學生對于網(wǎng)絡、對于手機的依賴性極強,此題考查對于手機正常的對待方式,實質(zhì)是就是考查學生對于手機、網(wǎng)絡的理性認識,既要看到利又要看到弊,既不能沉迷又不能拒絕,應該理性對待。
3. 彰顯“法治意識”。習近平總書記的依法治國思想指導了我們學科課程發(fā)展的新方向,“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nèi)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guī)則意識”。在試題中法治意識的考查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為考查學生懂法,包括法律的基本知識、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的權益等內(nèi)容;第二種是考查學生守法用法,在具體的情景中如何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試題28】守護和諧
【相關鏈接】據(jù)央視2017年5月11日《今日說法》報道:自2015年上半年,我國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共計60.5億條,其中8.5億條個人信息被明碼標價售賣,網(wǎng)絡電信詐騙造成的總體經(jīng)濟損失915億元。
(1)“相關鏈接”的內(nèi)容反映了了公民哪項權利受到侵犯?(4分)
(2)假如你接到疑似詐騙電話,你會怎么辦?(寫出兩種做法)(4分)
【分析】本題第一問以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為材料,提問公民哪些權利受到侵犯,考查學生對于“公民享有哪些合法權利”的掌握,使學生認識到作為公民要懂法;第二問設置具體情境“接到疑似詐騙電話”如何做?考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法。
二、 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引領
(一) 潛移默化,增加“認同”。從道德與法治之“德”來看,“德”是本課程的學科核心價值。涵德養(yǎng)性,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本質(zhì)與目的,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社會、國家三層面的訴求,既有利于學生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又有利于將核心價值觀與一些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等通過實踐生成學生的認同感。
通過情境設置,在情景的觀察和問題的多維分析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和腦力風暴的平臺,促進種種道德生成。
(二) 突破局限,認識“理性”。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于自我以及外界能夠形成客觀、全面的認識,比如,教師可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在教學中,通過辯論賽、朗讀者、演講、脫口秀、主持播報等多種形式給學生提供發(fā)表自己觀點的平臺,在表達自己的同時,傾聽別人的聲音,從而引導學生以理性、包容、開放的思想方式來看待復雜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促進學生思辨意識與能力提升。
(三) 改變方法,以案“說法”。從道德與法治之“法”來看,“法”是本課程的學科理性光輝。課程更名后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加大了法治教育特別是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教育的力度。我們的教學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法律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的模式舉行教學,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更為深入地理解法律知識,形成初步的法律結構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在實際生活中對于法律知識的運用,引導學生形成法律思維,運用法律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形成“守法、用法、護法”的法治思想。
(四) 樹立意識,積極“參與”。在日常生活中要緊密結合實際生活提出相應的實踐要求,逐漸引導學生形成公共參與意識。比如引導學生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關注政府工作,發(fā)揮自身的監(jiān)督作用;通過舉報、監(jiān)督無良商家、《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百家講壇》等方式參與其中,引導他們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
總之,立足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核心素養(yǎng),以法律、道德、國情等知識的考查為有效載體,我們要積極尋找試題命制的新方向和引領教學的新途徑,把“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大學科素養(yǎng)的要素作為引領考生生命成長的價值指針,為考生旗幟鮮明地指出應當堅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抵制什么,從而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在平時教學中,進一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和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孫全軍.2016年中考思想品德命題特點述評及教學啟示[J].試題與研究:中考,2016(20).
作者簡介:王如新,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