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3例試題所提供的配圖中存在的科學性錯誤,指出教學中應關注配圖的科學性。科學嚴謹?shù)呐鋱D才能成為學生理解化學原理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師在編制化學試題的配圖時應力求科學嚴謹。如果放任科學性不足的試題資源誤導教學,將導致教學自相矛盾,不僅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構建,甚至會降低學生對學習化學學科的興趣。
關鍵詞:圖像類試題;配圖科學性;化學教學
文章編號:1005–6629(2017)12–0084–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圖像是信息呈現(xiàn)的重要方式之一?!耙粓D勝千言”,圖像可直觀呈現(xiàn)冗長的文字、抽象的數(shù)字以及復雜的裝置等,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會將部分知識轉換成圖像,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同時,圖像可隱蔽地提供關鍵信息,能有效考查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如濾除干擾信息、萃取有效信息、整合試題信息與所學知識等。因此圖像類試題備受中學教師的青睞,甚至到了“無圖不成卷”的程度。
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研究者把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圖像類試題的呈現(xiàn)策略及教學應對上。如陸軍老師以2012年高考化學試題為樣本,歸納了單一數(shù)形和以形助數(shù)兩種呈現(xiàn)圖形的策略[1]。張秀球老師通過改變意義等價試題的呈現(xiàn)方式,發(fā)現(xiàn)坐標圖呈現(xiàn)信息的隱蔽性最強[2]。陳方老師則分類介紹了圖形類信息題的解題策略[3]。張順清老師提出利用金屬元素守恒,解決熱重曲線類試題[4]。
1 試題配圖偽科學分類
給試題提供的配圖必須追求科學性、嚴謹性,即圖像要符合相關的化學原理,或遵照化學事實。但是由于較少關注這方面的問題,致使一些“偽科學”圖像匿伏在試題資源中,不僅干擾正常教學,而且影響了學生對化學學科嚴謹性的評價。
1.1 作圖時考慮不嚴謹,未遵循相關化學原理,導致配圖出現(xiàn)科學性錯誤
(2)高中教學重視的是圖像的起點、轉折點、最高點、最低點等特殊點的化學意義,所以高中階段不必百分百地追求精確刻畫。
(3)高中教學將濃度與速率的關系定性地概括為“其他條件相同時,增大反應物濃度,反應速率增大;減小反應物的濃度,反應速率減小”[9]。這是高中教學刻畫相關圖像的化學原理依據。
所以,為了讓學生掌握的反應原理與試題圖像之間能相互印證,讓圖像成為學生理解化學原理的重要幫手,圖3(c)是可行的選擇。
要說明的是,零級反應的反應速率不隨反應物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相應的圖像就與圖3(a)、(b)類似。但零級反應并不多,已知的多是表面催化反應[10]。如果用僅能代表少數(shù)的“直線”取代占主導地位的大眾化的“曲線”,則配圖的代表性不足。
濃度與速率的定性關系或定量計算,一般專業(yè)教師是心知肚明的,可為什么給試題配圖時卻變成了一條條直線?其中的分裂和矛盾應該引起我們深思。細節(jié)決定成敗,教育也是如此。一個數(shù)據[11]、一個氣體符號[12]、一幅配圖都是教育細節(jié),是化學科學性的重要體現(xiàn),值得認真推敲、仔細求證。
2 結語
在不少學生心目中,化學的嚴謹性、科學性不如數(shù)學、物理兩門學科。造成如此評價的原因,既有化學學科自身的原因:部分基礎理論和基本規(guī)律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但更多的是“人禍”,是我們中學教師對原理的內涵和適用范圍認識不到位,在命制試題時只關注知識的整合與串聯(lián),卻對試題的嚴謹性與科學性關注不足。嚴謹性不足的試題既浪費了學生的精力,也腐蝕了學生對化學的認可。
小學語文課文《愛迪生救媽媽》被指虛構事實:首例闌尾炎手術紀錄是在1886年,不是愛迪生7歲時的1854年。不真實的小細節(jié)招致公眾的口誅筆伐。最終出版社承諾撤除這篇課文才得以平息。這一事件應該讓我們警醒,我們也應堅決抵制、剔除科學性存疑的教學資源。在審查試題是否科學性的問題上,我們的態(tài)度應該是嚴苛的,甚至可以吹毛求疵。因為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真實、嚴謹、科學是化學立身之本。
教育家陶行知強調“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所以我們的教學應立足于真實、客觀地向學生呈現(xiàn)化學事實。應追求真實——真知識、真能力、真素養(yǎng)。反過來,如果因為我們提供的教學資源存“偽”,阻礙了學生求真,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責和羞愧。
參考文獻:
[1]陸軍. 2012年高考化學試題中的數(shù)形呈現(xiàn)策略[J].化學教學,2012,(10):60~63.
[2]張秀球.坐標圖對試題難度的影響及啟示[J].化學教育,2012,(4):46~47.
[3]陳方.圖形信息題的解析策略與方法略談[J].化學教學,2016,(12):80~84.
[4]張順清.求算熱重曲線中某點化學式的一種通用方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0):65~67.
[5]戴建良,王海富.一道有關氫氧化鋁的習題的深度剖析[J].化學教學,2012,(2):60~61.
[6]李明亮,田棋宏,唐明等.對一個經典化學圖像科學性的質疑及實驗探究[J].化學教學,2008,(3):69~71.
[7]趙倩,馬宏佳.基于傳感技術對鎂、鋁氫氧化物沉淀反應習題科學性的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10):38~41.
[8]戴亞,李同善.氫氧化鎂為什么可溶于銨鹽中[J].化學教學,1988,(1):26~27.
[9]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反應原理(選修)(第5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36.
[10]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校編.無機化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91.
[11]吳朝輝.經得起驗證——化學數(shù)據的應然追求[J].化學教學,2016,(9):32~34.
[12]李旭娃.依據反應實際條件 合理添加水后氣體符號[J].化學教學,2013,(8):76~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