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認為,歷史課程應該“不斷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歷史意識和文化素質”。歷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社會問題,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對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大有裨益。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yǎng)
2017年全國文綜試題突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彰顯“家國情懷”,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責任意識。與2016年三套全國文綜試題相比,2017年全國三套文綜試題更加突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家國情懷”,如全國1卷中25分的問答題41題考查的是中外民族主義、全國3卷中的25分的問答題40題考查的是外國侵略和國家統(tǒng)一、全國3卷中41題考查的中國近代史上的自強求存運動,“家國情懷”素養(yǎng)試題在今年高考試題中的分值比重尤大,這是試題一大特色。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形勢下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 “家國情懷”的含義
“家國情懷”是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里最悠久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從字面意思來看,家國情懷則主要是指個人對家、對國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作為思想領域的“家國情懷”,其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沉淀而最終形成的。首先,家國情懷萌芽于士大夫階層的自我優(yōu)越感的沉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但“士”卻為人推崇?!叭娍蓨Z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贏、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最早家國情懷的直接反映。其次,魏晉時期,士大夫的共同意識逐漸上升,孤芳自賞現象較為突出,傳統(tǒng)立德、立功、立言無法施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營造出遠離現實,屬于自我的“精神家園”。最后,政治變遷和王朝更迭使得諸多遺民舊臣不忘古國,“家國情懷”逐漸成為某個階層乃至民族的共同意識。例如“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屈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徐錫麟等諸多文人墨客的思國、憂國心緒逐漸被沉淀起來。進入近代社會后,西方列強的入侵則使得國內割地賠款、國破家亡,文人志士在救亡圖存過程中不斷自省,最終形成“家國情懷”。可以說,“家國情懷”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fā)展至今沉淀下來的文化遺產,在近代特殊社會形成的思想產物。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家國情懷已經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家國情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培養(yǎng)個人追求家庭幸福、國家富強;理解國與家的相互關系,培養(yǎng)個人的愛國情感;樹立個人高度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高中歷史新課標要求,通過歷史學習,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激發(fā)對祖國歷史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落實于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豪感和責任感。自豪感則主要體現在學生國榮一體意識層面,責任感則主要體現在學生居安思危意識層面。
二、 在教學過程里傳授“家國情懷”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里,有關“家國情懷”的內容一般來說被限制在教科書中,并且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在這之外,很多和“家國情懷”相關的教學內容比較老套,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就致使有的人對這類教育活動有所抵觸。為了扭轉這個局面,增強“家國情懷”的養(yǎng)成,我們不僅要利用好教材中現有的例子,還要把國內外情況的進展結合起來,對“家國情懷”實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教學和時代協(xié)同發(fā)展,共同前進。所以,首先,“家國情懷”的教育要突破傳統(tǒng)教育形式的束縛,擴寬思想教學的范圍,增加“家國情懷”的影響力量。在全球化的情況之下,關于“家國情懷”的教學要把國際情況當作基礎,把心懷祖國和熱愛世界、不忘歷史和看向未來相統(tǒng)一;同時,不只是要掌控好“家國情懷”里的民族思想,而且要發(fā)現經常被我們所忽略的“家國情懷”,探索隨著社會發(fā)展而被遺忘的內在因素,不應該忽視這其中存在的一些“家國情懷”中的經典內容。在宣傳我國出色的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還要與目前發(fā)展的情況相結合添加新的內容,來擴大我們國家“家國情懷”的實際內容。
三、 開創(chuàng)“家國情懷”在歷史教學中新的方式
“家國情懷”的教學方法經常被傳統(tǒng)的“說教式”所束縛,教師的教學常常注重說教,忽略了人們的現實狀況,致使在教授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只是顧著自己的傳播引導,但是作為受教者卻沒有接收到實際的內容,這樣的情況著實不盡如人意,所以,為了擴大“家國情懷”教育的影響力,教育者在教育形式上要懂得突破創(chuàng)新,改變陳舊的理論“灌輸式”,尋求多種符合人們思想狀況的活躍方式,讓人們真正認可“家國情懷”精神。例如,利用《辛亥革命》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時,就可以引入林覺民的《與妻書》,將情感帶入,渲染課堂氣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情感。除此之外,講述法對歷史細節(jié)處理同樣具備良好的促進作用,以《辛丑條約》為例,突出中外國力對比,讓學生意識到條約對中國的破壞性,最終達到細化課程內容;在《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要充分利用現實中與時政熱點中的素材和影視資料,還原歷史真相,加深印象。既要深入了解侵華日軍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又要提醒學生,只有全民族凝聚成一股繩,同仇敵愾,萬眾一心,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自尊、自立、自強。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先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當今人們對“家國情懷”的態(tài)度及他們所希望的宣傳模式,調查實際狀況,聆聽人們內心的真正想法,尊重人們的建議,形成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使用技術方式,活靈活現地進行課堂教學。目前,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教師在培養(yǎng)受教者養(yǎng)成“家國情懷”的時候,要靈活地運用各種技術手段,用靈活自然的方法來培養(yǎng)受教者的“家國情懷”。
所以,在人們努力弘揚“家國情懷”這一素養(yǎng)的同時,教師們應該隨著時代發(fā)展轉化自己的教學理念,不僅僅要關注個人的現實發(fā)展,而且心里要一直有科學的教育想法與教學方式。只有這樣做,人們心里才會時刻存有“家國情懷”,適應新形勢下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型人才,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簡介:
劉仁清,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縣第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