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煥明
學校實施“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近兩年,在此期間,我們借助“語文主題學習”叢書與語文版教材,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中,一般要求教師每節(jié)課教讀一篇課內文章,外加1-3篇“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文章進行拓展,同時依據(jù)“一課一得”的原則,一節(jié)課中只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教學。完成這個主題學習之后,很多教師就再也不會去挖掘這篇課文的其他教學資源了。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文章可以跟不同文章結合,從不同的角度提煉出很多主題。倘若在教學實踐中,一節(jié)課結束后,學習過的課文就不再使用,有時候會造成資源浪費。由于舍不得浪費課文資源,我嘗試了“一課多文,一文多課”的“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模式。
●“語文主題學習”中的“一課多文”
“一課多文”就是在一節(jié)課中,將教材的某一篇課文跟“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或其他課外資料里的多篇文章相結合,提煉出一個學習主題進行教學,也就是常說的“1+X”模式。根據(jù)“語文主題學習”的需要,可以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多篇文章的閱讀教學,在課堂內完成大量的文字閱讀,容量大,效率高,是“1+X”教學模式最突出的特點?!耙徽n多文”的“語文主題學習”,閱讀量大,主題明確,能夠很好地擴展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語文版八年級下冊中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通過一系列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配套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2里面,《胡適先生二三事》和《瑣憶》也是通過若干件事來表現(xiàn)人物崇高精神的。在“語文主題學習”教學中,可以把這三篇文章提煉出一個主題——“典型的事例,崇高的精神”,以此設計教學,讓學生在一節(jié)課之內,通過速讀課文,理解這三篇文章是怎樣借助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崇高的精神的,然后再以《××的二三事》為題,進行課堂寫作練習,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進一步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習到的表現(xiàn)人物的寫作方法。這節(jié)課師生一共閱讀了三篇篇幅比較長的文章,是為“一課多文”。
●“語文主題學習”中的“一課多文”與“一文多課”
“一文多課”,是指某一篇文章被運用到多個“語文主題學習”教學中。與常規(guī)教學中把一篇文章分成幾個課時教學相比,其性質是不同的。常規(guī)教學常常用1-3節(jié)課時間教學一篇文章,而“一文多課”是在每一節(jié)課完成幾篇文章教學基礎上,某一篇文章在不同主題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被多次運用?!耙晃亩嗾n”是以“一課多文”為基礎的,與“一課多文”是相輔相成的,并非是對立矛盾的。
比如,在語文版八年級上冊小說單元中,《孤獨之旅》中有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所以可以與名著《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景陽岡打虎》等文章一起,提煉出一個以“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為主題的“語文主題學習”課,讓學生了解小說如何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按照“一文多課”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這節(jié)課之后,《孤獨之旅》這篇文章就不再使用了。但是,因為《孤獨之旅》這篇文章還有許多亮點,還有很多極好的教學資源,比如本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細膩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小說刻畫人物的一個重要方法,而這篇小說中的心理描寫非常典型,所以可以與《清兵衛(wèi)與葫蘆》這篇課文一起,共同提煉出一個“透過心理讀懂人物”的主題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小說是怎樣通過人物心理的描寫去刻畫人物形象的。這樣,兩節(jié)不同主題的教學都使用了《孤獨之旅》這篇文章,充分挖掘了這篇文章的教學資源。
再如,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4篇說明文。我們在教學這個單元的時候,可以從“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嚴密”等不同角度,跟“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相關文章結合起來,提煉出多個不同的教學主題。
比如在以“巧用說明方法,清晰說明事理”為主題的說明文教學設計中,就可以同時用到《統(tǒng)籌方法》《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這四篇課文,同時還可以再加入“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其他說明文,這樣,一節(jié)課就可以閱讀完多篇文章了。但是,在這之后,是不是這四篇文章就此棄用,再也不用教學了呢?如果這樣的話,這么典型的說明文——如此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也就被浪費了。所以我在本單元第二課以“巧用限制詞,語言更準確”的說明文教學中,又再次使用到《統(tǒng)籌方法》《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這四篇課文。這樣,一篇課文可以在不同的“語文主題學習”課型中多次被使用到,每一次使用的角度都不同,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資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學生對說明文的特點也理解得更深透了。
當然,“一文多課”的模式也是有利有弊,在資源充分挖掘的同時,閱讀的量也許很大,但是也可能使得閱讀的面就不夠廣。要注意的是,“一文多課”中的“一文”,通常都是指比較典范的課文,價值高的課文,也只有這樣的文章,才值得“一文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