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平
也許,我們每一位從師范院校畢業(yè)的學生當年在畢業(yè)之時,都聽到過母校的老師這樣清晰而明確的提示:現在你手里已經有一桶水了,可以到中小學去當老師,因為學生只需要一碗水。于是,我們大家底氣十足、信心百倍地來到了中小學校,走上了教書育人的崗位。
毫無疑問,這“桶水論”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著一個教師要想站穩(wěn)講臺,勝任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而且是多多益善,沒有上限。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對“桶水論”怎么強調,強調到什么程度都不過分,因為它畢竟是一個教師賴以生存、安身立命之根本。可見,“桶水論”已經是判別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甚至是能力高下的重要標桿。一個人能不能勝任教學工作、能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都與此論密切相關。如果一個教師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夠,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就更談不上游刃有余了。
正因為“桶水論”如此重要,多年來它一直是師范院校莘莘學子所追求的目標,長期受到理論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甚至連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特別重視并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例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師大師生座談時指出:“過去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現在看,這個要求已經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知識在爆炸,要求在提高。習總書記的講話告訴我們,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需要提速升級,教師的知識儲備也要與社會發(fā)展同步前進,以適應時代新的要求?!巴八摗辈荒芤粍谟酪?,“一潭水”應該是今天每一位教師新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在充分肯定了“桶水論”的價值和意義之后,我們認為需要深入反思和討論的問題是:
第一,該說法有重量而輕質之嫌。手里有了“一桶水”就可以去當老師,而據說學生只需要一碗水。為什么手里有“一桶水”的人會有如此自信?可能就是因為桶的容積比起碗來要大得多,因而裝的水也就會比碗要多得多,由此可見“桶水論”立論的依據主要是從容量的角度來考慮的。至于質量,在這里絲毫沒有涉及。因此說它“重量而輕質”并不過分,更不用說“學生只需要一碗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了。為什么“學生只需要一碗水”,而不是兩碗水、三碗水,或是更多的水?在一個班級、一所學校里,學生人數如此之多,而每個學生的個性、需求、愿景各不相同,大家竟然都只需要“一碗水”,這能說得通嗎?很明顯,這種說法既無依據也無道理,純屬假設或主觀臆斷。再者,從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角度來看,有了“一桶水”的人也未必就能當好老師,因為教師是一種專門化的職業(yè),教書育人工作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不一定是有了知識就一定能勝任的。某著名數學家可以摘取數學研究領域里的世界級桂冠而卻從中學數學教學崗位上敗下陣來,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案例。
第二,這里還有一個方法問題也值得注意。請問老師,你桶里的水是怎么到同學的碗里去的?今天,在應試教育的強大壓力之下,許多老師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器,把學生的大腦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瞄準應試目標,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是不少老師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學生被老師啟發(fā)到恰到好處之時,由學生主動拿起碗來到老師的桶里舀上一碗自己最需要、最解渴的水,而往往是學生在課堂上已經身心疲憊、欲罷不能之時,老師卻很任性地提起桶來硬性往學生碗里倒水,管他需要不需要,先給你倒?jié)M再說,倒?jié)M我就可以下課了。這種強制性的灌輸、落后的教學方法以及被動的學習方式,即便你老師桶里的水質再好,也培養(yǎng)不出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桶水論”對教師知識儲備的強調是重要的,“一潭水”則是面向未來新的更高的目標。在這其中,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化水準,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最終讓教師桶里的水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力量之源,進而讓學生想學、會學、樂學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根本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