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莎 聶林
【摘 要】發(fā)明專利實質審查是發(fā)明專利審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各個領域分支不斷交叉結合,專利申請質量不斷提高,專利實質審查的檢索已經不能停留在表面。本文結合兩個實際案例,闡述了“人脈”關系梳理和整個檢索過程中參考文獻追蹤的重要性,有效提高了檢索的效率和針對性。
【關鍵詞】專利實質審查;人脈;追蹤檢索
在專利審查和專利分析過程中,檢索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專利文獻檢索和非專利文獻檢索,其中專利文獻由于有規(guī)范的著錄格式,形式相對單一,檢索相對容易;而非專利文獻則形式多樣,雖然部分圖書和期刊具有固定的形式特征,但不如專利文獻嚴格和規(guī)范,且分布范圍較廣,檢索難度大。非專利文獻檢索按類別主要可以分為關鍵詞檢索與追蹤檢索[1],隨著專利法的普及和申請人法律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申請人在申請專利時會避免在先發(fā)表論文,因此,在審查過程中非專利的追蹤檢索難度逐漸增大[2]。
一、追蹤檢索
追蹤檢索是指從一個比較相關的文件出發(fā),利用文件之間的某些線索,檢索其他相關文件,追蹤檢索具有幾點明顯優(yōu)勢:(1)快:相對而言追蹤檢索步驟通常是最直接和迅速的,有利于節(jié)約檢索程序;(2)準:通過追蹤檢索獲得的相關文件,通常能夠代表與本申請相關的技術領域、技術走向和相關背景知識,有助于對申請文件的整體把握。本文將對非專利文獻檢索中基于人物、技術關系網的追蹤檢索方法作一個初步的介紹。
二、案例分析
1.厘清發(fā)明人之間的“人脈”關系,提高檢索的針對性
發(fā)明人/申請人追蹤主要是以作者及作者單位為入口進行檢索,關聯人/關聯企業(yè)主要從發(fā)明人/申請人出發(fā),挖掘發(fā)明人/申請人的社會關系,檢索與發(fā)明直接相關的合作者、競爭者,常用的合作關系主要關注導師、同學、課題組、項目組、畢業(yè)院校等,競爭關系主要關注前企業(yè)、對手企業(yè)等。
【案例一】
申請人:甘肅農業(yè)大學
發(fā)明人:孫偉、吳建民、王蒂、張俊蓮、李濤、康璟、劉全威、張華、石林榕、馮斌、曹永宏
申請日:2012年11月26日
【檢索過程分析】
(1)在CNKI中對申請人/發(fā)明人進行簡單追蹤檢索
AU = '孫偉'+'吳建民'+'王蒂'+'張俊蓮'+'李濤'+'康璟'+'劉全威'+'張華'+'石林榕'+'馮斌'+'曹永宏' AND AF % '甘肅農業(yè)大學',該檢索并未獲得有效對比文件。
(2)理清發(fā)明人之間的關系,尋找“人脈”關系線索
通過上述各發(fā)明人在CNKI中的相關發(fā)表文章,確定孫偉等7人均為吳建民教授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張俊蓮為王蒂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曹永宏未發(fā)表文章)
(3)對“人脈”關系線索進行分析
①重點分析第一發(fā)明人孫偉,根據檢索得到的畢業(yè)論文《打穴式免耕播種機的研究》得知孫偉2006年畢業(yè)于甘肅農業(yè)大學;根據其文章《案例導入式情景教學在PRO/E教學中的應用》得知孫偉目前為甘肅農業(yè)大學工學院講師。
②曹永宏并非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也未發(fā)表過相關學術文章,但曹永宏是發(fā)明人之一,曹永宏是否為本科生?而孫偉是甘肅農業(yè)大學工學院講師,是否存在指導本科生畢業(yè)設計的情況?本科畢業(yè)設計在知網、萬方是查詢不到的,但是百度文庫是百度發(fā)布的供網友在線分享文檔的平臺,文檔包括教學資料、考試題庫、專業(yè)資料等多個領域的資料,專業(yè)資料涵蓋了工程科技、IT/ 計算機、自然科學、醫(yī)藥衛(wèi)生、農林牧漁等科學技術的各個方面,因此百度文庫公開的文檔資料不僅在數量上已具備一定規(guī)模而且在內容上也比較豐富。百度文庫不僅可以上傳PDF格式的文檔,例如期刊,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上傳DOC、PPT、TXT等格式的文檔,例如會議的PPT報告、講義課件、產品介紹、儀器使用操作說明等文檔資料,專利申請的相關技術資料則很有可能藏身其中,而這些文檔資料恰恰是傳統檢索數據庫所不具有的??梢姡俣任膸斓墓_內容是傳統檢索數據庫的有益補充[3]。
2.充分利用參考文獻信息進一步追蹤,避免漏檢
參考文獻/引用文獻追蹤與發(fā)明人/申請人追蹤略有不同,參考文獻/引用文獻主要是從申請文件的技術內容入手,根據申請文件記載的內容,查找背景技術或技術方案中參考文獻的出處,檢索得到被引用文獻,并在分析被引用文獻技術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檢索被引用文獻中與發(fā)明技術主題相關的參考文獻/引用文獻,直至檢索終止。
【案例二】
申請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鐵道建筑研究所
發(fā)明人:柴雪松、暴學志、潘振、金花、薛峰、楊亮、段培勇、馮毅杰、于國丞、謝錦妹、田德柱
申請日:2013年4月3日
該案權利要求1為:“軌道剛度動態(tài)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在軌道區(qū)間上移動施加初始負載,并同時采集所述軌道區(qū)間的第一變形值及采集所述第一變形值時所對應的位置參數;在同一軌道區(qū)間上移動施加檢測負載,并同時采集所述軌道區(qū)間的第二變形值及采集所述第二變形值時所對應的位置參數;根據所述位置參數確定所述軌道區(qū)間上的同一位置點,對照該位置點的初始負載、檢測負載、第一變形值和第二變形值獲取該位置點的軌道剛度?!?/p>
簡單檢索即可得到相關對比文件,但是其中涉及如何根據相對位移測量軌道剛度卻沒有證據支撐。
【檢索過程分析】
(1)中文非專利庫中檢索
AU = '柴雪松'+'暴學志'+'潘振'+'金花'+'薛峰'+'楊亮'+'段培勇'+'馮毅杰'+'于國丞'+'謝錦妹'+'田德柱' AND FT = '軌道'*'剛度',結果數為30篇,得到技術性相關的文獻《移動式線路動態(tài)加載試驗車軌道剛度檢測技術》, 2015年6月30日(下稱文獻1)。
(2)追蹤相關參考文獻
追蹤文獻1的參考文獻,得到:《Track strength testing using TTCI's Track Loading Vehicle》,Randy Thompson 等,Railway Track & Sructures,第15-17頁,2001年12月(下稱文獻2);
文獻2記載了一種軌道剛度((P2-P1)/(y2-y1))計算方法,為了消除軌道間隙(voids)和松弛下沉(slack)的影響,利用較小負載10-kip(P1)和較大負載40kip(P2)以及對應的位移y1和y2計算出軌道剛度,通過兩輛加載車實現,產生動態(tài)加載。文獻2也是用于消除軌道不平順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后期采用該文獻參與創(chuàng)造性評述,申請人認可了該文獻的有效性。
三、總結
檢索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在于以最短的路徑尋求最優(yōu)解,在常規(guī)檢索前和檢索過程中靈活地運用一些追蹤檢索策略作為補充,比如梳理人物關系網、經由技術相關的參考文獻進行逐級追蹤等,能夠有效地提高檢索效率,進一步能保證授權專利的專利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1] 田濤.非專利文獻檢索初探[J],技術與市場,2015(8):350.
[2] 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光電部.高效檢索策略研究[R],2012.
[3] 劉化然,李志鵬,王濤 等.百度文庫在專利審查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13 (12):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