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相對比較抽象,照本宣科的理論說教模式,會造成學生分層嚴重,中后層的學生越落越遠。為了讓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提高,我們就應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整合教學內容,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和探索中來。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從幾個角度談一談如何讓物理課堂以生為本,優(yōu)質高效。
關鍵詞:高中物理;以生為本;導學案;實驗;討論
一、 引言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脫離了正確的物理情景往往會導致知識的難以理解,只有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事實就是最好的證據(jù)。對比初中來說,高中物理變得更加抽象,許多同學會感覺吃力,跟不上,分層會越來越明顯。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根本主體,我們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讓物理知識以契合學生認知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從興趣出發(fā),激活學生主動探索物理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把握節(jié)奏層層引導,讓學生在自己和他人的觀察過程中主動相互提問,帶著問題動手做實驗,讓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這樣才能吸收知識,轉化能力,達成教學目的。鑒于此,下面我就結合教學經驗從幾個角度說一說,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牽動學生,謀求高效課堂。
二、 注意導學,提高自主學習針對性
客觀地說,學習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遠遠不是課堂短短幾十分鐘所能概括的。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實踐都是不能忽略的學生自主認知和探索渠道。如果課前沒有預習,那課堂上面對的就是全新的內容,就要騰出很多時間讓學生來熟悉和發(fā)現(xiàn)新知識,這無形之中就擠壓了課堂時間。經過筆者的教學探索,發(fā)現(xiàn)要想真正落實預習,就要設置適當?shù)膶W案。導學案能夠明確本課學習和探索的宗旨,并能針對細節(jié)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方式和方向。
例如,在講授《全反射》內容時,我們預先讓學生閱讀并完成以下思考:
①什么是光密介質,什么是光疏介質,一種介質是光密介質還是光疏介質是絕對的嗎?
②當一束光從水中射向空氣時,畫出其光路圖;
③增大光在水中的入射角,折射角如何變化?
④什么是全發(fā)射,發(fā)生全發(fā)射的條件是什么?
⑤全反射棱鏡和光導纖維應用原理是什么?
實踐證明,通過導學思考,同學們都會有方向性地在課前完成對基礎知識的初步了解,有效規(guī)避預習的盲目性;同時,還能發(fā)現(xiàn)知識難點,為課堂針對性學習奠定基礎,提升認知速率。
三、 引導討論,驅動學生深入探索
傳統(tǒng)的課堂以知識灌輸為主,屬于被動學習,即便記住了,也無法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為了規(guī)避這一現(xiàn)象,我們的物理課堂應該注意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深入體驗和討論。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自驚疑開始?!鼻〉胶锰幍奶釂枺菀捉沂菊J知的矛盾,引起探究知識的欲望,激發(fā)積極思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才能將理論知識及時轉化成應用和實踐能力。
同樣還是以《全反射》為例,當光從水射向空氣時,如果入射角變大,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可能怎么變化呢?
猜想:①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全部消失。②反射光線消失,只有折射光線。③折射光線消失,只有反射光線。
學生可以進行討論:第一種假設不合理,若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全部消失顯然違反能量守恒觀點。第二種假設也不成立,由反射定律可知,不論透明還是不透明物體都要反射一部分射到它表面的光,所以必定有反射光線存在。第三種假設是有可能存在。
物理作為自然學科,需要用實驗來進行探究和驗證。我們可以通過激光演示器,觀察當激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入射角和折射角的變化,師生互動進行總結:隨著入射角逐漸增大,折射角也逐漸增大,折射角總大于入射角;同時還觀察到,折射光線越來越暗,越來越接近90°,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時折射光線消失,只剩下入射光線、反射光線。繼續(xù)增大入射角時,仍然觀察不到折射光線。從而得出只有反射光線而折射光線消失的現(xiàn)象是全反射現(xiàn)象。
這樣教學,通過設問以及大膽的猜想,不但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的困惑,還從無形中啟發(fā)和鼓勵他們深入分析和探索。驅動他們以恰當?shù)姆绞胶头椒▉硖骄课锢憩F(xiàn)象和物理過程,最終登堂入室,獲取知識,提升技能。
四、 設置實驗,吸引學生動手實踐
物理是傳統(tǒng)的自然學科,實驗是探究和驗證自然學科的法寶。所以,物理教學中我們離不開實驗。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探究實驗來提升技能。
1. 演示實驗,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同學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其實就是沒有興趣。所以在上課之初,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一個趣味的演示實驗,一方面概括課堂內容,另一方面吸引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的興趣。例如我們在學習“自感和互感”時,我們可以設置演示實驗,把小燈泡和線圈組成一閉合回路,將線圈放置在被毛巾覆蓋的神秘儀器上,將神秘儀器通電,觀察小燈泡亮了。明明“沒有電源”怎么會有電呢?這樣的演示,動感十足,好像變魔術,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揭示結果,其實這神秘儀器就只是常見的電磁爐,揭開電磁爐的表殼,其實電磁爐就是一組線圈而已,從而引入自感和互感現(xiàn)象。利用生活器具進行展示,貼近生活,讓學生盡早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和養(yǎng)成相應的思維習慣,為深入探究電磁感應的應用奠定濃厚的興趣基礎。
2. 實驗探究,體驗生成
當前的教材中也引用了很多探究實驗和驗證實驗。一方面是為了啟發(fā)學生深入探究,掌握基本的物理方法;另一方面是讓學生體驗生成,通過切實的思考和實踐,提升物理素養(yǎng)。通過物理探究,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最終達成學以致用的目的。
以《楞次定律》教學為例,線圈與靈敏電流計組成閉合回路,通過課前的實驗,學生知道了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同樣的一套儀器,我們又能夠作出什么新的拓展呢?由此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趁著這股勁,過渡到探索實驗中來,為了讓學生明確實驗結果,我們可以引導他們進行如下幾種情況演示:endprint
①利用試觸法判斷電流計指針擺向與電流方向的關系。
②將條形磁鐵的N極插入線圈,觀察指針擺向。
③將條形磁鐵的S極插入線圈,觀察指針擺向。
④將條形磁鐵的N極拔出線圈,觀察指針擺向。
⑤將條形磁鐵的S極拔出線圈,觀察指針擺向。
實驗簡單,現(xiàn)象明顯,可以讓同學們分組實驗,這樣便于記錄和討論以上各種情況,追尋其中的物理奧秘和原理。最后經過組間展示,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楞次定律的內容,并且鮮明的實驗對比和探究,能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印象,是物理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法門。
五、 精心設置,增強練習效果
課后練習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實踐和延伸應用。傳統(tǒng)的物理作業(yè),多是課后習題或者是從題庫中尋找題段。這樣的模式,枯燥乏味,也沒有探索性,更不符合當下新課標對高中物理以能力為基準的教學要求。為了完善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系統(tǒng)性理解,我們的課后練習要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全面概括課堂內容;要有趣味和探索性,這樣才能吸引學生主動完成,避免因濫竽充數(shù)讓練習流諸形式。通過練習,一方面讓學生回顧知識,完成從認知到應用的轉化,另一方面讓孩子們建立知識和實踐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他們的應用意識,最終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例如:總結一下,生活中的哪些工具用了“電磁感應”原理?自己動手制作電磁感應,總結一下容易出現(xiàn)失敗的過程和原理。其次,要重視練習題目的靈活性。鼓勵同學們動手實踐過程中不必太拘泥、死板,只要符合相關的物理規(guī)律,大膽嘗試,靈活改造。這樣才能讓孩子們舉一反三,靈活掌握知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六、 小結
總的來說,學生是課堂的根本主體,教學中,我們要改變教師主導的舊思維,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讓物理知識以契合學生認知和發(fā)展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吸引興趣,驅動探究,讓同學們愛上物理,學好物理。
參考文獻:
[1]孟繁秋.高中物理探究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鄒向春.打造以生為本的高效高中物理課堂[J].《中外交流》,2017,(7).
[3]王碧君.以生為本,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課堂[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1).
作者簡介:
陳戀,福建省龍巖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