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高職教育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是各專業(yè)的必修課程,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以順應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并達到使學生能夠利用計算機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的目標。
關鍵詞:計算機、實際操作、案例教學
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高職教學中的重要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的飛速發(fā)展,對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強化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各高校的共識。高等學校的計算機教育,特別是廣大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社會人們應用計算機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術的程度,所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倍受各方面的關注。
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特點及教學側重點
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為培養(yǎng)目標,把體現(xiàn)計算機發(fā)展、具有時代特征的內容反映到課程體系中來,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培養(yǎng)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如何抓住學生渴望學計算機知識的心理,是培養(yǎng)其興趣,使之與教師配合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講練結合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計算機教學應當多練少講,也就是多讓學生上機實際操作,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去,在練習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三、《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方法的思考
在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堅持以學有所得、學以致用為導向,培養(yǎng)動手能力強的復合性人才;堅持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發(fā)掘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堅持多上機多練習,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水平。
1.以案例為主,開展模塊式教學
以計算機等級考試為出發(fā)點列出考點模塊,引導學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技巧,誘發(fā)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新潛能。模塊教學中,多以案例為主,學生通過學習不同的案例,就掌握一個知識模塊。模塊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死記硬背上機的內容和操作的具體步驟,而是將模塊中的知識點融合在案例中,學生通過一個實際案例的學習,不斷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從而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的選擇要能夠充分映射授課內容,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中,對案例的設置不同。在模塊教學的初期,應選用操作簡單、內容貼近知識點的案例,目的在于讓學生能盡快掌握本模塊知識點的操作。在每個模塊教學的末期,則需設計一些知識點能覆蓋整個模塊的知識點或添加前面幾個模塊內容的典型案例,目的在于讓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并能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在模塊教學結束之時,便設計一些綜合性的、有一定難度的案例,讓學生在完全熟悉模塊所有知識點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的選擇既要有針對教學內容的需要,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和生活所需。只有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輕松掌握學習的要點。
2.實行助教小課堂教學模式輔助教學
高校教學中很多課程都是以合班上課的形式開展,人數(shù)多成為了課程教學的一個難點,其次,不同專業(yè)的合班上課形式也造成的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層次的不同,其中較差的占絕大部分,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面對這么多需要知道幫助的學生,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課堂上指定兩三個操作能力較好的學生作為助教協(xié)助輔導學生進行操作練習是很有必要的,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45分鐘內讓更多的人獲得了指導和幫助,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課堂配合度。
四、結束語
高職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切入點,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為輔助手段,以科技的發(fā)展及社會需求為動力,使學生通過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牢固掌握其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通過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實行“雙證書”制度,縮短學生上崗適應期,大大提高中職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達到真正提高學生就業(yè)技能的目的。
作者簡介:劉璐1989-性別:女;民族:漢族;學歷:本科;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