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露
摘 要 當下,高效課堂在實踐過程中仍面臨許多問題,實施不容樂觀?!敖虒W”與“自學”之間究竟孰更高效;構(gòu)建“以學定教,為學而教”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是否可行;高效課堂之“效”實則加劇應試教育之殤。原本高效的提出是源于對低效、無效的批判,反觀如今許多“高效課堂”,非但未能實現(xiàn)批判進步的目的,甚至只是美其名曰“高效課堂”,實則無視教育規(guī)律,形成了一種“偽輕松”的課堂教學風氣,對此我們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
關(guān)鍵詞 高效課堂 自學 為學而教 學習共同體 應試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52
Abstract At present, efficient classrooms still face many problems in practice,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cannot be optimistic. Whether "teaching" and "self-study" is more efficient; whether it is feasible to build a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learn by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so"; and "efficiency" by efficient classroom actually exacerbates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he original highly efficient proposal stems from the criticism of inefficiency and ineffectiveness. On the contrary, many "efficient classrooms" nowadays have not only fail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ritical progress, but have even just become "efficient classrooms", ignoring the laws of education and forming a "pseudo-relaxed" classroom teaching atmosphere, which we must conduct a profound reflection.
Keywords efficient classroom; self-study; teaching by learning; learning community; exam-oriented education
當下課堂教學改革最火爆的課堂是什么,筆者在百度上以“高效課堂”為關(guān)鍵詞搜索到的相關(guān)結(jié)果多達10200000條,而中國學術(shù)期刊網(wǎng)收錄的以“高效課堂”為主題的學術(shù)論文,居然也有8831篇之多,可見其影響之大。
1998 年,山東杜郎口中學開始了基于導學案的教學增效改革,標志著高效課堂形態(tài)在中華大地上的形成。波及全國的高效課堂改革浪潮,催生了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杜郎口“三三六”教學模式,乃至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備受關(guān)注的“翻轉(zhuǎn)課堂”等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具體操作各不同,但都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其共同的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效率。[1]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追求效率這一目的本身并無可厚非,只是在追求方式上有不恰當使其在實施過程中顯現(xiàn)出了諸多問題和局限性?!敖虒W” 能否被“自學”代替?注重預習與自學,是否加重了學生課業(yè)負擔,使素質(zhì)教育名存實亡?教師教學趨于一個模式而失去個性魅力,課堂效率又如何保證?高效課堂所倡導的“為學而教”,構(gòu)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理念究竟如何落到實處?這些都是值得我思考的問題,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才有可能使課程教學變得更高效,實現(xiàn)真正的高效課堂。
1 “教學”能否被“自學”代替
教學有三個基本要素:學生、教師和教學內(nèi)容。高效課堂模式提倡教師預先準備并向?qū)W生展示包含教學內(nèi)容的導學案,例如現(xiàn)在的“翻轉(zhuǎn)課堂”及“微課”等,其實就是教師將預先設計好的教材或習題通過視頻等網(wǎng)絡學習資源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我們一直以來反對灌輸,而這種方式的“翻轉(zhuǎn)”是否又構(gòu)成了另一種形式的“電灌”呢?在這種所謂的”高效課堂“模式下,教學的三個要素總是時空錯位,先是教師與教學內(nèi)容的對話,即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和處理,再是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的對話,即學生課下自學的過程。教師授課和講解時學生不在場,學生學習和思考時教師不在場,這樣的課堂到底是“教學” 呢,還是只能稱之為“自學”。[2]
高效課堂注重預習和提前學習,在課堂上看似講授少了、任務輕了,實際上大量的學習內(nèi)容需要學生在課前花費更多的精力。寶貴的課堂時間則主要用于指導學生自主練習,加強師生間的互動。缺乏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重點和難點深入細致的講解,學生自學效率難以保證,更加重了課后的學業(yè)負擔,導致學生幸福感降低,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3]
高效課堂模式下的教師又是如何呢?其核心任務成了編制導學案。教師備課變成了出題的過程,上課則變成了集中答疑。學生疲憊,教師倦怠,課堂效率無法保證。其實,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充滿智慧、激情和創(chuàng)造性的知識習得與人格形成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和諧發(fā)展的生命歷程,而非技術(shù)性的、模式化的東西,只有具有“超越技術(shù)層面”的努力與嘗試,才能充分顯示出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活力”。 [4]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過程是以品德養(yǎng)品德,以行為促行為,以能力提能力,以人格塑人格的過程,正因如此,我們才擁有了燦若群星的名師名家。可以說,在高效課堂的模式下,也許會培養(yǎng)出很多厲害的教書匠,但卻很難產(chǎn)生真正的教學名師、教育大家。endprint
2 “為學而教”的師生學習共同體究竟如何構(gòu)建?
要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其核心是師生角色,關(guān)鍵是師生關(guān)系。高效課堂要求教師“為學而教”,學生合作學習,倡導教學內(nèi)容有效組織的學習共同體理念,以學習共同體為依托,保障學生學習的自主權(quán),這一學習共同體,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共同體,而且是教師專業(yè)提高的共同體。其實,無論是傳統(tǒng)的教師權(quán)威觀還是20世紀60年代建構(gòu)主義提出的學生中心觀,都是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的思維方式,都是不科學的。教師或者學生,無論是誰處于邊緣角色,該角色在教學過程中都是被動的、消極的,這樣的教學一定是低效、乏味的。
面對上述矛盾,高效課堂模式選擇了一種更具修正主義的說法。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與倡導建立“為學而教”的“學習共同體”的課堂理念深度融合,提倡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一種新型的師生關(guān)系。這種師生觀強調(diào),師生之間要形成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的互動關(guān)系,教師和學生均被拉到很重要的位置。那么新的問題是,既然教師和學生都是“主”,如何區(qū)分兩個“主”的性質(zhì)?筆者認為,這種提法看似巧妙地化解了矛盾,其實并未觸及本質(zhì),而且又制造了新的問題。有說法稱,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tǒng)一的過程”“教學中師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那么問題在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究竟是應該作為“主導”,還是應該和學生“平等”,這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本質(zhì)上的矛盾?“平等中的首席”與“次席”之間又究竟是否平等?怎樣做就算做到了“平等中的首席”?這些說法看似有道理,其實并未提出具體的實現(xiàn)路徑,搞得教師們無所適從,難以拿捏師生互動的分寸,成為實踐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現(xiàn)實問題。許多教師簡單地把“以生為本,為學而教”理解為互動、討論,認為高效課堂就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氣氛越活躍,教學就越高效,有的教師甚至干脆用“滿堂問”代替原本的“滿堂灌”。這樣的課堂雖然表面氣氛熱烈,實則毫無深度,看似高效實則低效,甚至無效。[5]
3 注重訓練是否使得應試教育變本加厲?
“高效課堂”實際上是訓練與解題的高效,要求學生在課上自主學習、勤于動手、積極應用,強調(diào)師生互動和基于問題的學習,表面上看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實則是通過大量的練習和高強度的應試訓練來讓學生達到識記、強化的目的。[6]操作化的學習內(nèi)容,使得學生的學習趨于標準化、模板化、套路化,重在記憶,但不重思考,并不能解決思維問題。就語文學科而言,在“高效課堂”模式下,導學案就是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閱讀材料,教師備課就是出題,學生閱讀材料的目的,不是受文學的熏陶感染,而是尋找解題答案,長此以往,學生都成了做題機器、應試高手。[7]可見,雖然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推行多年,但仍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各界輿論評價教育教學質(zhì)量還是以考試分數(shù)馬首是瞻,只是換了一種形態(tài)而已,本質(zhì)未變。下面這個導學案的部分內(nèi)容就多少說明了一些問題:
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導學案
預習學案: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2)自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注音以下字的讀音,并給加點的字注音;
褪( )色 撮( ) 抑( )揚頓挫( )
滇( )池 親昵( ) 塑( )料 企( )盼
(3)結(jié)合上下文和工具書理解以下詞語意思:
抑揚頓挫、瞻仰、褪色、漩渦
導學案:
(1)朗讀課文并嘗試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每段寫了什么?
(2)快速閱讀課文,并說說從課文中你能讀懂些什么?
①課文中寫了老人的哪些事情?②課文中寫了海鷗的哪些事情?
(3)你從哪些語段體會出老人對海鷗的愛,請勾畫出相關(guān)語句并寫下你的體會。
如此,“高效”便成為應試的利器和擋箭牌,當考試成為教師選擇教學行為的主要導向時,便出現(xiàn)了教學方法趨同的情況,如反復訂正錯題、灌輸、題海戰(zhàn)術(shù)、死記硬背、按照考點進行教學等,因為這些方法對學生提高分數(shù)的效果和效率得到了絕大部分教師的肯定。
筆者認為,高效課堂之“效”,究其內(nèi)涵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但現(xiàn)實中最為大家所關(guān)注的則是可以量化的效率和短時間內(nèi)立竿可見的效果。因此,這樣所謂的“高效”會不自覺地引導大家去關(guān)注知識傳遞的效率和提高分數(shù)的效果,即“高效課堂=傳遞的知識/學習的時間”“高效課堂=提高的分數(shù)/學習的時間”,于是就產(chǎn)生了我們常會聽到的衡量高效課堂的標準和措施,如“大容量、高效率、快節(jié)奏”“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
當然,我們并非否認“效率”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任何時代的課堂都是社會的縮影,總會烙上當時社會的文化印記。[8]我們正處于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追逐效率、功利已經(jīng)成為當代社會生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追求高效,這一目的本身無可厚非,效率之于課堂教學的確具有重要價值。但如果僅將功利性的“高效”作為課堂追求的唯一價值取向,必然會使教學淪為機械化和技術(shù)化的工具,使“高效課堂”具有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從而忽視了對教學行為本身是否符合教育規(guī)律、是否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追問,忽視了學生人格成長的需要。這樣的教育,只能創(chuàng)造舍本求末的偽高效課堂,復制偽人才,又如何能引領(lǐng)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個性發(fā)展,承擔起立德樹人、全面發(fā)展的使命?我們真正呼喚的高效課堂,應該是一種摒棄功利、浮躁,回歸自然、符合規(guī)律、理性而又人性化的課堂,是一種既關(guān)注學生心智,又追求師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的課堂,是一種既為孩子的發(fā)展,也為社會的進步的,真正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龍寶新,孫峰.翻轉(zhuǎn)課堂與高效課堂間的異同與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14(12).
[2] 代保明.對“翻轉(zhuǎn)課堂”的幾點困惑[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4(6).
[3] 易朝芳,李旭山.“高效課堂”盛行背后的反思[J].新課程研究,2015(10).
[4][6] 吳奇.高效了,就科學嗎?[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3673a0102e69d.html, 2012-11-02.
[5] 楊虹,馮燕華.高效課堂的異化[J].教師博覽,2012(1).
[7] 高佳芳,秦淼.關(guān)于“高效課堂”的幾點冷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4(2).
[8] 馮燕華,關(guān)文信.構(gòu)建生態(tài)化課堂文化[J].淮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