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焙翢o疑問,陶行知先生所指“千教萬教”之“教”,應該是“真教”,“教人求真”之“真”,理應包含“真知”和“真智”。
何謂“真教”?古人指純真的教化,如明代劉元卿在《賢奕編·警喻》中寫道:“彼其所以章軌真教,敦典崇禮,敷政明刑,其術萬方,無非使人同歸于善而已。”古人立意高遠,“真教”歸善,是從教育的宏觀層面理解的。我們所提倡的“真教”是“基于規(guī)律的教”,這主要是從學科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說的。這里的“規(guī)律”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課堂教學自身的規(guī)律,二是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和心理需求,三是教學內(nèi)容本身的特質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原點。
何為“真知”?古人也有高見,他們心中的“真知”是指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并且這一認識是真實的。如《莊子·大宗師》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蔽覀兯斫獾摹罢嬷?,是指能為學生生命奠基、有助于其構建核心素養(yǎng)的知識。
“真智”源于佛經(jīng),亦稱“根本智”,指冥符佛家真理的智慧。我們這里所說的“真智”側重于指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與思維方法等,是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堂教學實踐一再表明,“真教”是引導學生從“真知”走向“真智”的有效途徑。本文姑且以蘇教版六上“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談一談怎么以“真教”來引導學生從“真知”走向“真智”。第一次系統(tǒng)學習立體圖形,學生要經(jīng)歷一個從“有形”到“無形”的過程。怎樣教才有可能落實到“真”上呢?筆者發(fā)現(xiàn),教會學生建構畫圖概念是個好辦法。
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對學生來說,在思維方面是個不小的轉變,在實際操作方面是個難事。在第一課時,學生就遇到了畫直觀圖的難題。
師(邊說邊出示長方體直觀圖):同學們,因為我們最多只能同時看到長方體的3個面,所以通常這樣來畫長方體的直觀圖。
生1:老師,為什么圖上的線有的是實的,有的是虛的?
生2:我知道,能看到的就畫實線,看不到的就要畫虛線。
師:你說對了!同學們看看,圖上哪3個面我們能直接看到?
生3:前面、上面還有右面。
師:對!同學們想想,這里的上面和右面是什么形狀?
生4:是長方形,可畫的是平行四邊形。
師:同學們想得對,觀察得也仔細?;谕敢曉?,這里的上面和右面,實際上是長方形,到了直觀圖上,就成了平行四邊形。同學們想不想試著畫一畫長方體的直觀圖?
(學生躍躍欲試,嘗試畫圖,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怎么也畫不成功。教師挑出幾張畫得有代表性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
師(引導學生分析一個有缺憾的作品):大家想一想,這個圖形有什么問題?
生5:右面畫得太大了。
生6:這個長方體是歪的。
生7:上面也畫斜了。
師:同學們看得很仔細,應該怎樣調(diào)整呢?
生8:4條高要畫得一樣長。
生9:4個長要一樣長,4個寬也要一樣長。
生10:畫上面的時候,兩個寬還要平行。
生11:下面還有兩個寬,應該是4個寬都要平行。
師:大家說得有道理,老師將同學們的想法總結一下——長方體的12條棱,分成了3組,每組4條,也就是有4個長、4個寬、4個高。在畫直觀圖的時候,就要讓每組中的4條棱平行而且長度相等。
(教師借助PPT介紹斜二測畫法。)
師:下面請同學們修改自己的作品。
(第二次實物投影學生的直觀圖,有了明顯進步。)
引導學生學會畫圖,經(jīng)歷了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展示圖形—觀察圖形—嘗試畫圖—投影展示—總結規(guī)律—修改作品—再度展示。踐行這些環(huán)節(jié)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其間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盡管如此,這里教師的作用也頗為凸顯,因為這個“穿針引線”就是“教”,而且是“真教”?!罢妗痹谀睦铮渴紫仁墙痰谩皽省?,教師明白學生的思維難點與操作難點在哪里,教學行為的指向性、針對性、突破性得到了彰顯;其次是教得“巧”,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在看、思、做的過程中明晰、把握長方體直觀圖的繪畫要義,教學的過程就是帶著學生“發(fā)現(xiàn)”的過程;再次是教得“好”,因為再度展示學生的作品時,他們有了明顯的進步。可以說,“真教”讓學生對長方體直觀圖的形與神有了深度把握。
學會了畫圖,可以在解決問題時合理地運用。例如:學習了表面積以后,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筆者要求他們在答題前必須先畫圖,且要想清楚要畫的是一個怎樣的圖形。
(教師出示問題,請學生看PPT讀題: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罐頭盒,長15厘米,寬10厘米,高6厘米。在它的四周貼上一張高5厘米的商標紙,這張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師:根據(jù)題目要求,商標紙要貼在哪里?
生1:貼在罐頭盒的四周。
生2:就是長方體的前、后、左、右四個面。
師:說得很好!同學們注意看一下已知條件,商標紙的高和罐頭盒的高有什么關系?
生3:罐頭盒高6厘米,商標紙的高是5厘米。
師:大家在生活中見過這樣的商標紙嗎?
生(七嘴八舌地):見過。
(教師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教具進行演示。)
師:如果要求同學們畫圖來表示,會畫嗎?
(學生紛紛點頭,開始獨自畫直觀圖。)
師:會求商標紙的面積嗎?同學們嘗試列式,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只列式不計算。
師:同學們的列式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誰來說說你的算式?
生 4:(15×5+10×5)×2。
生 5:(15+10)×2×5。
師:你為什么這樣列式呢?
生5:把商標紙展開就是一個長方形,而這個長方形的長等于罐頭盒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商標紙的高,所以只要求出展開的長方形面積就行了。
(接下來,教師出示另外一題:一個長方體形狀的大衣柜,長2米,寬0.5米,高2米。在它的正面和左、右兩面刷上一層油漆,刷油漆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共用油漆3千克,每平方米刷油漆多少千克?剛開始,學生覺得很麻煩,教師引導他們先畫直觀圖再列式,學生舉一反三,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為了讓學生從“真知”走向“真智”,在引導學生學會用圖的過程中,教師主要把握住了三點:一是巧設問題,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商標紙與罐頭盒的關系,教師連續(xù)提了兩個問題——商標紙要貼在哪里?商標紙的高和罐頭盒的高有什么關系?二是充分運用教學直觀性原則,如為了讓學生對商標紙有清晰的認識,教師展示了課前制作好的教具,教具的展示也為下面的畫直觀圖、列式作了很好的鋪墊。三是引導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在學生列式結束后,讓他們解釋如此列式的原因,然后再出一道題,引領學生深化理解、舉一反三。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有的學生提出,已經(jīng)不需要把圖畫在紙上了,因為他讀題后,很快就能在頭腦中將題目轉換成相應的圖形。到了這一層次,就說明學生已經(jīng)由“真知”達到了“真智”的境界。如果教師這時再要求學生畫出圖形,反而會制約其思維的發(fā)展。于是,筆者不再作硬性規(guī)定,而是讓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自主決定是否畫圖。
其實,“真教”就是“科學地教”,它是課堂教學的本色和原點。堅持“真教”,學生才能由“真知”邁向“真智”,課堂才會生成“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