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芳梅
【關鍵詞】 小學語文;部編本;作文教學;興趣;生活;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2—0100—01
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他今后的語文學習,而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老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是很普遍的現象。隨著國家頒發(fā)的部編教材的使用,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策略,確立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加強閱讀與寫作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挖掘教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部編本”中有許多文質優(yōu)美的文章,教師要挖掘教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如,學習《燕子》時,引導學生分析這篇課文圍繞“燕子”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景圖。全文共分四個自然段來寫,首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為讀者勾勒出燕子可愛機靈的外形特點,接著寫燕子融入春光為春天增添了無限生機,最后描寫了燕子各種飛行的姿勢展示其動態(tài)之美與燕子停歇在電線上時的靜態(tài)之美,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小燕子的贊美之情,表達了對光彩奪目的春光的贊美之情!這樣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學習,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汲取寫作的技巧,能快速提高其寫作能力。“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力圖突破傳統(tǒng)模式,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的設計編排照顧到教學順序,讓教師能夠落實,克服隨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應試式的反復操練。在寫作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使學生慢慢掌握作文方法。
二、聯系生活,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小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對身邊經常見到的事情往往觀察不細致,認識不深刻,寫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因此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去認識事物、積累經驗,通過表面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如,在三年級上冊教學《寫一篇觀察習作》時,筆者以沏茶為主題讓學生寫作。雖然,沏茶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讓學生有條理地把這一過程寫下來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筆者為學生準備了沏茶的用具,讓學生在課堂上親歷沏茶這一過程。筆者先讓學生觀察了沏茶的用具,說說它的名稱;再讓學生開始沏茶,注意觀察沏茶的動作;茶沏好后,讓學生細心觀察茶葉在水中的變化情況;最后,當茶在水中完全泡開后,讓學生聞一聞茶水的氣味,再嘗一嘗茶水的味道。這樣一步步地精心設計,讓學生從細微之處親身經歷了沏茶這一過程。因此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就更細致入微,更有條理了。
三、開闊視野,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語文教師要優(yōu)化作文教學方法,重視作文教學的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在課程資源上有新的視野,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要求教師不僅是作文課程的執(zhí)行者、使用者,同時還要成為作文課程的建構者、開發(fā)者。如,學習了漢語拼音之后,低年級學生開始了獨立閱讀,此時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將會對他們今后的寫作產生深遠的影響。結合學校校本課程的讀書活動,筆者在班級里開展“每日閱讀”的評比活動:根據教師每月推薦的書籍,與家長每天共同閱讀30分鐘,請家長按時記錄閱讀情況,每周總結評比。低年段的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旺,每周的評比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四、開展活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喜歡活動,這是學生的天性和共性?;顒又袑W生是參與者也是合作者,活動的過程就是寫作的內容,將活動與寫作結合起來,文章自然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如,作文活動課,筆者先在黑板上畫個漫畫頭像,讓學生蒙著眼睛上前貼鼻子、摸眼睛、摘耳朵、塞鼻子,再讓學生細心觀察表演者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等學生演完后,再讓學生描述當時教室里的氛圍及表演的場面。學生表演得很滑稽,描繪的也很生動形象,如出現“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暈頭轉向、不知所措、鴉雀無聲、哄堂大笑” 等生動形象的詞,說出了“眼前一片漆黑”“心里怦怦直跳,”“笑得合不攏嘴,”“腦子一片空白,呆若木雞”等佳句,然后再讓學生寫下來,因為學生親身經歷過,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既真實又感人。
總之,習作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其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樂于表達的良好習慣,為學生樹立寫作不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