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鐵軍
內容摘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歷史教學中,為了應對考試,仍然存在著教師“滿堂灌”、學生只是“接收器”的現(xiàn)象,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厭學現(xiàn)象嚴重,教學效果不佳。本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使學生肯學、想學,使學生身動、心動、神動,真正感受到課堂學習的快樂而有所收獲。
關鍵詞:歷史課堂 生機 活力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是老古董、木乃伊、孔夫子,沒有意思,因此對歷史不感興趣,其主要原因是學生被動學習,完全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實,歷史是豐富多彩的,如果能綜合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死”的歷史知識也能講活、教活、學活,課堂才有生機和活力,教師才能寓教于樂,學生才能樂中求學。
1.重視課前導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新課導入的環(huán)節(jié),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苯處熅脑O計導課環(huán)節(jié),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它就像一支“興奮劑”,注入學生的心田,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摘取知識的花朵。例如,在學習《原始的農耕生活》時,我這樣來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平時所吃的白米飯是從哪里來的嗎?它又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在學生作出各種反應后,老師再補充介紹“神農氏的傳說”——“神農氏種五谷的方法傳遍了各個部落,從此便有了農耕生活”,之后就自然進入本課的學習:究竟原始的農耕生活是怎樣的一番場景呢?這樣,一開始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如學習《九一八事變》時,課前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讓學生體會歌曲中蘊含的東北人民對自己富饒家鄉(xiāng)的熱愛及對日寇野蠻侵占東北的憤懣之情,從而激起了學生的關注,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
2.合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是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教學手段。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有意注意,讓歷史“活”起來、學生“動”起來,從而使學生印象深刻。例如在講授“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秦陵兵馬俑圖》有關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資料片、圖片等內容,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不但讓學生認識到了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價值和世界地位,而且還讓學生“神入”到了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對歷史進行合理的“想象”,置身于歷史中思考問題。所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合理利用,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課堂更富有活力。
3.恰當穿插歷史故事,使學生深受感染
歷史教材中有很多生動、感人的歷史故事,教師可以恰當穿插這些歷史故事,用通俗形象的語言誘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或者就某些歷史事件讓學生以短劇的形式進行表演,使抽象模糊的歷史事件更為鮮明,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從而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講述《華夏之祖》這一課時,先據(jù)史實講述了炎帝和黃帝的傳說,讓學生懂得了中國人是“炎黃子孫”的原因,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既獲得了知識,又更深地了解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同時也接受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在講《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我讓四個學生分角色扮演漢武帝以及法家、道家、儒家(董仲舒)的代表人物。學生通過表演歷史短劇的形式,不但學習歷史的興趣大大增加,活躍了課堂學習的氣氛,而且還培養(yǎng)和鍛煉了語言表達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只有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要使歷史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除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還要創(chuàng)造“平等、和諧、民主、互動”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初中歷史新課標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币虼耍覀儜摖I造和諧的教學氛圍,還課堂與學生,使學生真正想學、好學、樂學。
1.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對教師來說,進課堂之前,要盡可能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讓自己精神飽滿地走進教室,把自己好的心態(tài)帶給學生,為形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奠定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學生答題正確時,加以鼓勵;出現(xiàn)錯誤時,給予指導;思維受阻時,善于啟發(fā)誘導。促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在輕松愉快而又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氣氛中以主體的身份積極參與,從而對所學知識時時有新奇感,有探究欲,發(fā)現(xiàn)學習的巨大樂趣,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
2.把課堂還給學生
要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還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自己觀察分析、總結歸納而獲得新知,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體驗成功的快樂,真正把自己置于主人的地位,把學習變成自己自覺自愿的事。在學習《三國鼎立》一課時,我首先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并動手設計了一幅三國鼎立示意圖,之后讓學生展示并對照圖講解魏蜀吳的統(tǒng)治區(qū)域、建立時間、建立者、都成(制作表格)。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此外,本課我還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曹操的是非功過進行了大膽辯論,學生通過自己的想、做、說,進行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真正做課堂的主人,享受到歷史課堂的快樂。而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引導者的教師,只是起著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體驗,而不是將個人感悟強加給學生,使學生在自覺、自主、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xiàn)“發(fā)現(xiàn)——理解——創(chuàng)造與應用”。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定要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有了源頭活水,學生學習歷史將不再成為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它需要我們不懈探索,不斷總結、創(chuàng)新,不斷尋找找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田利榮.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1,6(8):下.
[2]陳月茹.課堂教學組織與管理.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4.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雅禮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