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內(nèi)容摘要:一般認為,說明文的寫作應是“四亭八當”,其實說明文的寫作亦可“云譎波詭”。條理性是說明文寫作的基本要求,而寫作技巧的多樣性則為說明文增添了藝術性。
關鍵詞:虛實結合 環(huán)鏈相應 詳略得當 明暗錯綜
一般認為,說明文的寫作應是“四亭八當”,其實說明文的寫作亦可“云譎波詭”。以《說數(shù)》(上海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作者沈致遠)一文為例,本文從“自然數(shù)”談起,依次涉及了“正數(shù)”、“負數(shù)”、“零”、“整數(shù)”、“分數(shù)”、“有理數(shù)”、“無理數(shù)”、“實數(shù)”、“虛數(shù)”和“復數(shù)”等說明對象,卻是寫得繁而不復,雜而不亂,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首先是虛實結合。在“自然數(shù)”-“正數(shù)”-“負數(shù)”-“零”-“整數(shù)”-“分數(shù)”-“有理數(shù)”-“無理數(shù)”-“實數(shù)”-“虛數(shù)”-“復數(shù)”這一說明序列中,實寫的有“自然數(shù)”、“負數(shù)”、“零”、“分數(shù)”、“無理數(shù)”、“虛數(shù)”和“復數(shù)”,虛寫的有“正數(shù)”、“整數(shù)”、“有理數(shù)”和“實數(shù)”。實寫當中,先寫“自然數(shù)”(1、2、3……),這是因為“自然數(shù)”是數(shù)學的起點,既然是起點,當然比較簡易。其次寫“負數(shù)”(“負數(shù)”的引入是為了解決小數(shù)不能減大數(shù)的困難)不寫“正數(shù)”,是因為“正數(shù)”即“自然數(shù)”,前面已經(jīng)說到過了,所以不再贅述;同時寫“負數(shù)”也為了和“正數(shù)”形成對照。第三寫到“零”(一切數(shù)的基礎;進位制的先決條件;有運算功能),介于“正數(shù)”和“負數(shù)”之間,是“正數(shù)”和“負數(shù)”的分水嶺,不寫“零”就不能顯出“正數(shù)”和“負數(shù)”之間的對應關系。作者將三者依次說明是因為三者之間有緊密的聯(lián)系,同時又以此引出對下一個數(shù)的說明。
虛寫之中,一是只提及,不展開。比如“整數(shù)”,只是提及“整數(shù)”就是“零”和“自然數(shù)”以及帶負號的“自然數(shù)”的統(tǒng)稱。既然“整數(shù)”包括了“正數(shù)”、“負數(shù)”和“零”,而“正數(shù)”、“負數(shù)”和“零”三個數(shù),前面已作過闡釋,所以也就不展開了。二是沒有提及這個數(shù),但從整個文章的說明思路中可以歸納出來。比如“實數(shù)”,雖然沒有正面提到(只是以“實數(shù)軸”側面帶出),但從本文的說明思路(由“正數(shù)”、“負數(shù)”和“零”歸出“整數(shù)”,與之對應的是“分數(shù)”;再由“整數(shù)”和“分數(shù)”歸出“有理數(shù)”,與之對應的是“無理數(shù)”)中可以歸出“實數(shù)”(“實數(shù)”可以分為“有理數(shù)”和“無理數(shù)”,與之對應的是“虛數(shù)”)。說明中的虛實結合,使得文字簡潔流暢,避免了說明有報流水賬的嫌疑。
其次是環(huán)鏈相應。本文的說明順序環(huán)環(huán)相連,對應有序。比如第四個實寫的數(shù)是“分數(shù)”,由于“分數(shù)”是相對“整數(shù)”而言(“分數(shù)”的引入正是要解決不能整除的困難),那么,什么是“整數(shù)”?——“零”、“正數(shù)”和“負數(shù)”就是“整數(shù)”。如果把“自然數(shù)”和“正數(shù)”看作是同一關系(“自然數(shù)”均為“正數(shù)”)的話,那么“零”、“正數(shù)”和“負數(shù)”與“整數(shù)”的關系便是種屬關系,而“整數(shù)”和“分數(shù)”則是矛盾關系?!罢龜?shù)”、“負數(shù)”和“零”三個獨立的小環(huán),歸入“整數(shù)”這個整體的大環(huán),而“整數(shù)”又和“分數(shù)”構成兩個相應的大環(huán);“整數(shù)”和“分數(shù)”兩個大環(huán)又被納入“有理數(shù)”這個更大的環(huán),而“有理數(shù)”和“無理數(shù)”又連成兩個相應的大環(huán);“有理數(shù)”和“無理數(shù)”容入“實數(shù)”,又形成一個比之前更大的環(huán),而“實數(shù)”和“虛數(shù)”又接成兩個相應的大環(huán);“實數(shù)”和“虛數(shù)”并入“復數(shù)”里面,又組成一個比之前更大的環(huán),或許“復數(shù)”又可以和另一個數(shù)生成兩個相應的大環(huán)。文章就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承上啟下,層層推進,說明絲絲入扣,十分嚴密。
第三是詳略得當。第五個實寫的數(shù)是“無理數(shù)”(無法用“整數(shù)”或“分數(shù)”表示的數(shù)),相比前面幾個數(shù)的簡筆說明,“無理數(shù)”的說明用了繁筆。數(shù)學家一度認為通過“數(shù)軸”(以零為中心,將所有的“整數(shù)”從左到右依次等距離排列,然后再用一根水平直線將它們連起來)上相鄰兩個“整數(shù)”之間,插入無限多個“分數(shù)”填滿它的空白,就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的數(shù)。然而事實證明有些數(shù)根本無法以“整數(shù)”或“分數(shù)”來表示,于是就有了“無理數(shù)”。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說明“無理數(shù)”的時候,用了祖沖之發(fā)現(xiàn)了圓周率的例子來證明,表達了作者對于中國科學家的推崇以及對于中國科學的驕傲的情感,而且一反之前的“嚴肅”解說,以俏皮的筆調(diào)對圓周率的發(fā)現(xiàn)意義作了高度的評價:詩人贊之為有情人∕道是無理卻有情∕天長地久有時盡∕此率綿綿無絕期。有詳有略,行文波瀾曲折,生動有趣。
第四是明暗錯綜。本文明寫數(shù)的演進,即從數(shù)的起點寫起,勾勒出數(shù)的發(fā)展歷史,并且強調(diào)數(shù)的演變并沒有隨著“虛數(shù)”(解決了“負數(shù)”開平方的問題)和“復數(shù)”(復平面上其余的點)的發(fā)現(xiàn)而終止;暗寫數(shù)的發(fā)展歷史實際也是人的認識逐步深化的反映:有了“無理數(shù)”以后,原來的“整數(shù)”和“分數(shù)”統(tǒng)稱為“有理數(shù)”,但數(shù)學家們并沒有滿足對數(shù)的尋求到此為止,而是繼續(xù)孜孜以求,尋找尚未發(fā)現(xiàn)的新數(shù),果然新的數(shù)被他們找到了,這就是“虛數(shù)”和“復數(shù)”。所要揭示的哲理就是事物的發(fā)展永無止境,人的認識也就不會終結,數(shù)的發(fā)展呈波浪式前進的背后,是人的認識的螺旋式上升。文章在說明數(shù)的發(fā)展歷史的過程中,不時閃現(xiàn)思辨的光芒。比如“正數(shù)”和“負數(shù)”的說明,旨在闡述簡單和復雜的辯證關系:人對數(shù)的認識就是一個從低到高、由易至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罢麛?shù)”和“分數(shù)”的說明,意在表明對立和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分數(shù)”和“整數(shù)”是兩個不同的數(shù),“分數(shù)”是由于“整數(shù)”不能解決問題而產(chǎn)生的一個新的數(shù),沒有“整數(shù)”,就沒有“分數(shù)”,“整數(shù)”只是特殊的“分數(shù)”而已。說明“虛數(shù)”和“復數(shù)”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則是強調(diào)相對和絕對的關系:“靜止”只是暫時的,而“運動”則是永遠的,所以人的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追求真理是永無止境的。
條理性是說明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就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而寫作技巧的多樣性則為說明文增添了藝術性,又如葉圣陶先生說過的: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以帶一點風趣。虛實結合、詳略得當,加上環(huán)鏈相應、明暗錯綜,使得本文有別于一般說明文寫法的只求平穩(wěn)妥帖,而是在此基礎上的有變多樣,這得之于作者的學貫中西,博識多才,視野開闊,眼光犀利,因此在對科學知識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的同時,又能顯示其中的真諦,發(fā)人深思。
(作者單位:上海市五愛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