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天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桃花扇》中正面描寫清政權的內(nèi)容不是很多,但從側面看,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都在有意無意的表現(xiàn)當時清廷統(tǒng)治的開明與社會的穩(wěn)定安寧,從這些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尚任對清政權的擁護??匆幌伦髌分械倪@幾個事例:
試一出《先聲》之中,老贊禮上場便列舉了十二種祥瑞,毫無疑問,這是講述在清王朝的統(tǒng)治下,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安樂,是在為清王朝唱贊歌。實際的清朝當時的統(tǒng)治到底是怎么樣的呢?與描述的也差不多?!短一ㄉ取分懈淖儦v史中真實的史可法形象,也是出于清廷之考慮。歷史上真實的史可法是明末時期著名的抗清將領,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在內(nèi)憂外患中,率領軍隊孤守揚州,英勇戰(zhàn)斗,但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俘被殺。而在作品中,孔尚任卻沒有表現(xiàn)他的英勇就義的事跡,而是根據(jù)作品主題的需要,將其塑造成為一個忠臣形象。
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他不是一般的農(nóng)民或商人,是一位飽讀詩書的讀書人,不言而喻,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不敢說達到登峰造極,也一定是有其深刻的體會,尤其像《四書》《五經(jīng)》的研讀,決不是僅僅可以背誦其中的一些章節(jié),摘取一些句子引申為一篇文章那樣簡單。所以,儒家核心價值觀三綱五常在他的觀念里一定是根深蒂固的,仿佛是他身體的一部分。
縱觀孔尚任的仕途,他的政治立場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從孔尚任對清政府的一些政策方面也能看出他的立場,比如在對待清政府的剃頭政策時,大部分的人都是頭可以砍掉,但是頭發(fā)不可以剃掉,但是孔尚任卻寫作了《剃頭詩》對此政策表示擁護:“一片薄并刀,飛運如風閃,方快癢處搔,霜毫已落革”①。
《桃花扇》中是否具有民族意識,這一點是肯定的,即使當時清政權已經(jīng)建立了五十多年,統(tǒng)治已經(jīng)十分穩(wěn)定。無論從作品的本身來看,還是從它的誕生來看,都已經(jīng)具備鮮明的民族意識。
《桃花扇》是一本傳奇,傳奇這種體制在古代的地位是不如詩、詞、賦、曲等文體的,所以被人們稱為小道。傳奇是小道,為何孔尚任還要選擇傳奇這種體制來寫作《桃花扇》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所寫的是當時的敏感話題,甚至要抒發(fā)他強烈的民族意識,當時修訂或撰寫和明代相關的史料或作品,或用文學作品抒發(fā)對明代滅亡的感情,稍有不慎,都會惹禍上身,最終導致滿門抄斬。孔尚任也看到了這一切,所以他也不敢隨意書寫。
孔氏的反清思想來源于生活的環(huán)境與長期文化的熏陶??咨腥蔚母赣H孔貞璠是一位明朝遺民,他是崇禎六年的舉人,個人博學多才,崇尚氣節(jié)。清軍南下給他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使他擁有激昂的民族情感和強烈的民族意識。在父親的影響下,孔尚任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也得到激活和發(fā)展,再加上親屬們講南明遺事,他的這種情感也漸漸地明確、具體,在寫作《桃花扇》時也得到一定的體現(xiàn)。
孔子講“仁”,講“愛”,講社會“大同”,很顯然清王朝的建立違背了這一思想,清的建立是靠殘忍的手段實現(xiàn)的,是通過暴力的鎮(zhèn)壓和大規(guī)模的屠殺達到的,與仁愛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提到清軍殘暴的行徑,孔尚任也一定是悲苦異常。同時,“夷夏之防”思想對孔尚任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尤其在明亡清興的這個特殊歷史時期,是當時知識分子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問題。面對清廷,堅持抵抗,便是遵守了“夷夏之防”,是一種有大節(jié)氣的表現(xiàn)。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表現(xiàn)出了對清政權截然相反的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作為一個漢族知識分子,具有鮮明的反清民族意識,一種是站在封建地主階級的立場上,作為一名清朝的官員,堅決擁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兩種態(tài)度看似復雜和矛盾,交織在孔尚任的思想中,但其實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桃花扇》的創(chuàng)作不是一時即興創(chuàng)作而成的,而是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前后共用了約十余年時間,經(jīng)歷了三次易稿的復雜過程。十余年太漫長了,漫長地足夠讓滄海變桑田,孔尚任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歷了很多事情,拜訪了很多的人,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曾了解的事情,他的思想在這一階段也發(fā)生了許多的變化,對清王朝的認識也上升了一個檔次,而這些思想上的變化和對清王朝的新認識也恰恰讓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表現(xiàn)出一種對這個政權復雜與矛盾的態(tài)度。
注 釋:
①井維曾.《桃花扇》的政治傾向及其評價問題[J].齊魯學刊,1985.
[1]孔尚任,著,王季思,注.桃花扇[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2]白曉華.桃花扇與孔尚任民族思想探究[J].安康師專學報,2005.
[3]高嵐.王朝效忠與民族認同[J].民族文學研究,2007.
[4]蔣星煜.桃花扇研究與欣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金開誠.孔尚任與桃花扇[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6]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7]井維曾.桃花扇的政治傾向及其評價問題[J].齊魯學刊,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