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進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壞。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導向不足、討論探究不深、實踐體驗不多等問題。因此,構建“問題—討論—實踐”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發(fā)揮其協(xié)同教育功能,以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關鍵詞] 問題;討論;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11-009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經過多年來的改革和與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新的形勢下仍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必須對問題予以關注,了解學生需要,樹立問題導向,增強討論探究的課堂設計,增加實踐體驗的鍛煉,以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
一 “問題”“討論”和“實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概述
1 問題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礎
馬克思指出: 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xiàn)時代自己內心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1]。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研究起點,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劉云山強調指出:“要堅持與時俱進、樹立問題導向,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有作用?!盵2]因此,問題意識、問題導向是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固有品質和基本屬性。高校思政教學中的“問題意識”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以問題為牽引,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立考問實質問題的思路,啟發(fā)學生積極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開展自由討論,帶領學生對問題的厘定、問題的表現(xiàn)、問題的成因、問題的解決等進行多向度的批判性分析、認識和探索,達到破解難點問題的教學目的[3]。高校思政課教學要以問題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及“問題意識”,把問題立足于教學的起點,并貫穿教學的始終。只有樹立問題意識,以問題為教學導向,才能對教材邏輯結構和理論系統(tǒng)有整體把握,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和正確解決問題,才能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2 討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提升
討論式教學法就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中,經過預先精心的設計與組織,在教師啟發(fā)引導下,學生圍繞學習目標主動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展示結果,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教學方法[4]。思政課本身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理論性,討論式教學能有效把這些思想和理論有效的傳授給學生,并轉化為大學生的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討論式教學法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提升教師對說教效果的檢驗,提高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原理理解和運用,討論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能力鍛煉的過程。正如布魯納所說:“采討論式教學法,教師和學生便處于更合作的狀態(tài)……學生不是靜坐在課椅上的聽者,而是投入系統(tǒng)的闡述中,有時還可以在其中擔任主要角色,學生會意識到可資選擇的方法,甚至可能對這些方法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當信息來到時,學生不僅能接受它們,而且能加以評價?!盵5]
3 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深化
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是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內容,依據(jù)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大綱要求,以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和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為目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以學生主體實際參與社會活動,體驗和感受社會的一種教學活動的總和[6]。當前思政課缺少親和力和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參與,重課堂、輕課外。實踐教學的開展讓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通過實踐的參與獲得直接體驗和感受,在實踐中增強對理論知識的領悟和理解,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檢驗、升華和內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多體現(xiàn)的是從教師到學生之間的單一線路理論傳輸,學生往往處于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領悟缺乏相對應的條件體驗,使學生對思政課的關注點分散和減低。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不僅克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而且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和體驗教學內容,深化學生的理論認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 “問題—討論—實踐”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原則及要求
1 構建的原則
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始終貫徹和突出時代性、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教學過程處于師生協(xié)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tài),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時代性原則是指在學習中要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回應時代發(fā)展問題,社會熱點問題,回答現(xiàn)實疑惑問題?,F(xiàn)實性原則是指要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fā),選擇貼近大學生生活現(xiàn)實和社會現(xiàn)實的、與他們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能引起他們的強烈興趣和需要的內容進行教學。針對性原則是根據(jù)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結合教學目標,選擇正確的方式方法,引導和幫助學生正確解決問題。
2 實施的要求
首先要突出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教師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從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社會現(xiàn)實問題,課程內容的重難點把握等方面下功夫。在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對各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把控和引導。既要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又要管控好整個過程,使教學的進程按照預定設計好方向走,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顒咏Y束后,要善于做好總結評價,分析原因,發(fā)揚優(yōu)點,改進不足。其次,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各環(huán)節(jié)的開展都要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主體,發(fā)揮學生之間的互督、互比、互評、互學,使學生對知識在問題中思考,在討論中提升,在實踐中深化。最后,利用好考核評價方式。要構建開放靈活的考核方式,把對學生的考核體現(xiàn)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突出平時性和連貫性。學生的成績評定可以劃分為平時成績(課題考勤、聽課紀律、課題回答、平時作業(yè)、討論發(fā)言),期末考試,實踐教學專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定),科學設置各環(huán)節(jié)的成績比例。通過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利于所教內容在各環(huán)節(jié)的落實和體現(xiàn),有助于對學生所學內容的及時考核,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endprint
三 “問題—討論—實踐”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1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教師要根據(jù)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立足課本,認真?zhèn)湔n,吃透教材,熟悉內容,結合現(xiàn)實問題和學生成長中的思想困惑,以問題為導向,把社會現(xiàn)實、學生實際和課程內容有機串聯(lián)起來,梳理和提煉出問題,設計好問題。通過以問題為導向,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問題成為學生思考的牽制力和指揮棒,讓學生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讓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的起點和追求知識的驅動力。設計好問題,提出好問題,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帶著問題去思考,讓學生在“為什么”的引領下探尋問題的根源。問題的提出,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問題提出后,通過教師的理論講解,知識傳授,使學生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接下來還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書籍、查找資料、布置小作業(yè),寫心得體會等方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為實施討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和基礎。
2 專題討論,相互點評
這個討論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圍繞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事先的精心布置,合理劃分發(fā)言小組,確定討論主題,指導查找資料,以確保討論的順利進行。討論的方式可以根據(jù)教學的不同內容和主題采取靈活的方式,如集體討論、小組討論、同桌討論、辯論式討論、情景式討論、任務式討論等。討論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自由發(fā)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但同時把握和注意好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和總結。通過自有發(fā)言,相互間的點評,總結陳述等方式,使學生在討論中激發(fā)學習潛能,加深認識,提高綜合素質。
3 實踐體驗,知行合一
結合學校所處的地域社會資源,圍繞所學知識和內容,根據(jù)課程中的不同專題劃分不同類型的小組開展實踐活動。此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人物訪談、參觀基地、社會調查、制作微視頻、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社團活動等多種方式進行?;顒咏Y束后要求以大學生親身經歷為依據(jù),撰寫調查報告或社會實踐活動心得,或社會實踐活動報告書,或影視作品,并提交社會實踐活動照片,并附上相關調查問卷、訪談提綱、圖片等相關支撐材料,最后讓學生把社會實踐成果進行班上展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通過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把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起來,鼓勵學生更多關注實際、關注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是由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教學方法和環(huán)節(jié)構成的有機生態(tài)整體系統(tǒng)。問題——討論——實踐的教學方法和環(huán)節(ji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的。總之,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根據(jù)對象、內容和環(huán)境等方面的變化和特點,進行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204。
[2]劉云山.認真落實責任積極改進創(chuàng)新切實做好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N].人民日報,2015-03-29(2).
[3]李先靈.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突出“問題意識”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3):89-93.
[4]桂紅.討論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6(4)
[5]李成文.討論式教學法在中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35).
[6]李英,柴艷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與特征[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3(9):6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