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昊 施嘯波
(201620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
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自身的保護意識較差,更容易受到犯罪侵害,并且在未成年人受到侵害后,通常會不同程度的受到犯罪后續(xù)的影響,甚至嚴重時會在未成年人心理留下陰影。因此,構建完善的未成年被害人權益保障機制,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可以有效的預防未成年人被侵害與犯罪,保證未成年健康成長。
相對來說,未成年人被害與未成年人犯罪一樣,其自身屬于社會的非正常狀態(tài),影響極為嚴重。例如,以北京市為例,據(jù)相關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2006年,北京豐臺區(qū)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為200件,其中涉及未成年被害人的案件有46件,包含57人;在2007年,其案件數(shù)量上升為229件,涉及未成年被害人案件有61件,包含83人;在2008年,其案件數(shù)量上升至252件,其中涉及未成年被害人案件有69件,其涉及人數(shù)突破百人,達到104人,通過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該區(qū)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數(shù)量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實際上,當前我國未成年被害人被害的主要案件類型為搶劫、傷害、強奸、尋釁以及猥瑣五種,并占據(jù)案件的主要比例。例如,以廣東省為例,該省人民檢察院與婦聯(lián)針對其自身未成年女童受性侵害情況進行調查,在2008年-2011年間,全省檢察院受理的未滿十八周歲女童被害人案件數(shù)量高達2268件,其包含2507人,其中性侵害案件占比最高,高達1700余件,占總案件數(shù)量的75.43%,同時,其占據(jù)比例較高的還包括強奸、猥瑣、強迫賣淫以及引誘賣淫等。在案件的2507人中,是十四歲以上被害人為1272人,展總比例的50.73%,并且其侵害人往往是女童熟人身份。例如,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在該調查案件中,熟人作案的比例為66.14%,如,鄰居、朋友、親戚、教師等,成為當前我國刑事案件的主要問題[1]。
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受其自身的年齡限制影響,其社會角色決定其處于監(jiān)護人的看管之下,對于陌生人接觸較少,因此,只有經(jīng)常接觸未成年人或者熟悉未成年人才存在機會對被害人進行侵害,并且由于熟悉,被害人通常不會存在心理防備,導致其造成嚴重的后果。同時,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在未成年人被害過程中,其主要是以12~14歲為主,該年齡階段的被害人已經(jīng)具備羞恥心,其心理已經(jīng)逐漸成熟,進而在遭受侵害后,通常不愿意將該事件告知其監(jiān)護人,導致二次侵害事件的發(fā)生。例如,近年來我國發(fā)生的轟動全國的“校長帶學校女生開房案件”,其加害人正是利用自身對被害人熟知這一條件,對被害人實施侵害,進而引發(fā)嚴重的后果,對未成年人造成傷害。
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其家庭是未成年人的保護傘,直接關系未成年的成長,其未成年人自身具有的發(fā)展權、監(jiān)護權、參與權等均是以家庭為基礎,但由于存在監(jiān)管不足情況,增大了當前未成年人的受侵害幾率,致使未成年人淪為被侵害人,造成社會悲劇[2]。
受未成年人自身的年齡影響,其在受到侵害后,通常由于驚慌失措與恐懼,不愿意將該事情告知父母或其監(jiān)護人,或者其并不清楚該類情況屬于犯罪案件,導致其犯罪分子變本加厲,實行多次侵害,造成嚴重的影響。
實際上,未成年被害人權益保障機制是保障當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有效機制,其未成年人被害權益主要是以當前的未成年被害人的一切權益為宗旨的總體稱呼。相對來說,未成年被害人受到的精神侵害往往大于其身體受到的侵害與物質受到的侵害,例如,經(jīng)常產(chǎn)生恐懼、性格變得孤僻、發(fā)生抑郁癥狀、經(jīng)常感到焦慮以及自身的行為舉止失常,難以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甚至其心理發(fā)生病變,逐漸由被害人轉變?yōu)榧雍θ?,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應結合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未成年人權益保障機制。
未成年被害人權益保障機制在建立過程中應以未成年被害人自身的心理特點為基礎,以保證其健康成長為目的,積極進行有效的保護,加強對未成年人的關愛與呵護,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實現(xiàn)最終的目的。因此,只有實現(xiàn)良好的程序性權利與實體性權利,保證其各權利得到實現(xiàn),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首先,受監(jiān)護權。由于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不夠成熟,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其許多關系自身的權利難以實現(xiàn),只有通過其監(jiān)護人達到權利的目的。同時,未成年人自身的世界觀處于初級階段,正是需要不斷完善的時期,此時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形成一定的不良觀念,尤其是針對不良風氣與誘惑,其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不高,更容易受到犯罪違法行為的侵害。因此,加強對未成年人受監(jiān)護權的保護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并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保證未成年人監(jiān)護人尊重其接受教育的權利,按照規(guī)定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保證未成年人自身的文化水平。其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未成年人提升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與防范意識,進而降低其遭受侵害的幾率,加強自我保護。第二,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應嚴格履行當前對未成年的監(jiān)護,發(fā)揮出自身的職責,例如,嚴格遵循當前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如,不得虐待與遺棄未成年人,不得歧視有殘疾或女性未成年人,否則將依法承擔其法律責任。第三,監(jiān)護人應保證其對未成年人進行健康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適當?shù)姆绞揭龑闯赡耆私】党砷L。第四,未成年人監(jiān)護人不得迫使未成年人結婚,也不得為其訂立婚約,進而保證未成年人自身具有良好的婚姻自由權[3]。
其次,隱私權。主要保護人們的個人信息,屬于保護自然人隱私的獨立人格權。通過隱私權可以有效的維護未成年人自身的人格,保證其人格尊嚴與精神不受到侵害,尤其是對于未成年被害人來說,其自身的心理較為脆弱,狀態(tài)敏感,對于被侵害的事實難以啟齒,因此,應合理應用隱私權,保證將其侵害降到最低,促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當前未成年被害人自身具有的程序性權利保障主要包括知情權、陳述權、申請權、參與權、救濟權以及意見權等,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陳述意見權,主要是指當前被害人自身向司法機關進行有效的陳述的權利,通常情況下,其陳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書面形似,另一種是口頭形式,既屬于被害人作證,又屬于被害人參與訴訟的一種方式,進而滿足當前的需求。
特別司法保護,對于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來說,在實際的刑事訴訟過程中,其自身享有良好的訴訟權利,并包括程序申請權、程序參與權以及程序救濟權等。對于未成年被害人來說,其自身心理與生理較為特殊,直接導致案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同,與普通的案件存在差別,因此,應進行有效的權利保障,滿足實際的需求[4]。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數(shù)量逐漸呈現(xiàn)出上漲的趨勢,加強社會各界對未成年人侵害案件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其侵害對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家庭造成嚴重的影響,并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應積極建立完善的未成年被害人權益保障機制,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