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明
摘要:歷史學科包羅了浩瀚的歷史事件、人文社會以及人物認知等,而德育教育是所有學科的教育本質,德育針對學生的政治、道德以及法律和心理健康進行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歷史學科的教學中,不僅利于學生的學習,還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教學經驗,針對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德育教育而發(fā)表一些自己的觀點,希望能為其他老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德育教育 教學探究
一、德育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現狀
(一)與教學目標偏離?;趹嚱逃挠绊懀壳皩W校主要以提高學生的成績?yōu)橹?,因此許多學校的歷史課安排時,主要考慮的是學生的成績以及學生的升學率,甚至可以說把分數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教學中很少涉及到德育教育,這是這一門人文科學喪失了自己應有的德育功能。
(二)學科之間不能良好區(qū)分。針對教師們在自己課堂上的德育教育現狀,可以發(fā)現許多學科的老師進行德育教育多數都是進行空泛的說教。而各個學科的教師,并沒有根據自己學科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德育教育,而是將自己的德育課變?yōu)檎f教課,很多老師都是如此,不注意學科之間的合理劃分,也不注意學科的獨特性,每一位老師的德育教學都一樣。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厭倦情緒,反而不利于他們的德育教育。歷史老師更是將一些道德觀念牽強的與歷史事件相聯系,而陷入無盡的說教中,學生體會不到德育教育的真諦,反而會產生厭煩這門學科的情緒。
(三)歷史課中的德育教育與生活脫軌,沒有把握好良好的教育時機。多數的教師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在課上的教學一般都是灌輸式的形式,并不考慮學生能否真正吸收和掌握。有的教師并不善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即使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值得拿到課上來分享的例子,教師并不知如何從這些例子中尋找機會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忽視了對于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觀察,影響學生的思考和成長。
(四)評價方式不太科學。素質教育觀念下,教師不能一味的按學習成績和分數來評價學生,應從整體來看待學生,建立科學的合理的評價機制,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得到應有的尊重。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很多老師對于學習成績差分數較低的學生是漠不關心的。教師對于學生的態(tài)度冷淡不關心導致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受到打擊,學生就會處于一種厭學棄學的狀態(tài),而教師則會對學生更加沒有耐心,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下去不僅師生關系緊張,更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教師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而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在歷史教學中充分的發(fā)揮德育教育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尊重,感受到愛,這樣在充滿陽光、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夠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才能有健康的身心。
二、初中歷史課上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到目前來看,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將德育教育融入其中,整個過程并沒有出現顯著的效果。也存在我們前面所說的許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該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改善措施來確保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學中的正常進行。
(一)滲透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沿著歷史發(fā)展的腳步,社會也在不斷進步,我們可以說歷史的發(fā)展在某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在歷史教學滲透學科思維的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一些問題,從而通過各種歷史人物的事跡,通過縱向的看歷史的發(fā)展軌跡從中領悟一些哲理,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v觀我國古代的發(fā)展史,有許多歷史人物值得拿到課堂上來與學生們共同分析和學習。在了解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的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剖析他們的性格,而且他們生活的歷史背景,從而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位歷史人物,他們身上學習到可貴的品質,或者學習到什么事情是有違道德的。如此這樣,教師既傳授了知識,又進行了德育教育的滲透。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典型的代表人物,比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經歷了13年的風風雨雨終于治理了水患。孔子周游列國是為了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他的勇敢堅強是學生們應該學習的。還有臥薪嘗膽的勾踐,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以及聞雞起舞的祖狄,這些歷史人物的許多品質都值得學生們學習。而在許多的歷史故事中,包含著我國5000多年來的文化精髓,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瑰寶。教師還可以根據一些歷史人物的聯系生活實際當中與其相似的先進人物事跡,進行共同的講解從而滲透德育教育,讓這些英雄故事深深的刻在學生的腦海里,激勵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領會先人的高尚品德,讓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夠勇于挑起社會的責任,做一個勇敢且有道德的社會主義公民。
(二)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形成艱苦奮斗的精神。中國近代史中我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抗日斗爭的這一段歷史光輝且值得銘記。這是一段偉大而又艱苦的歷史,在這一次歷史斗爭中充分的體現了我國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也要世代的傳承下去。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應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播放一些有關的電影畫面,重現革命時代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以及當時人民是如何經過艱辛的努力最終取得勝利的。利用這種直觀且震撼的方式,讓學生們體會到革命前輩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付出了許多血和淚。提醒學生牢記歷史,將艱苦奮斗的精神傳揚下去。這一部分的德育教育滲透十分關鍵,因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條件都比較富裕,物質財富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多數都是家里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沒有受過一點委屈,基本上沒有艱苦奮斗的概念。教師應結合歷史上的相關故事進行德育教育,轉變學生們的觀念。例如文景之治,漢代的皇帝景帝、文帝,雖然是九五之尊,但本性仍然勤儉,他們治國時提倡勤儉節(jié)約,不肆意的揮霍浪費,而且以身作則,在秋收時和農民們一起下地收割麥田,吃的也是粗茶淡飯,他們在位時國家富強人民生活也安逸。在課堂中,教師還可以將我們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各個數據進行對比,讓學生們意識到我國仍處在發(fā)展中階段,與發(fā)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國家要發(fā)展的更好,更富強要依靠學生們將來為祖國做出貢獻。因此,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學生們應自力更生,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自己的惡習和觀念,不互相攀比也不貪慕虛榮,而是樹立遠大理想并且為自己的理想艱苦奮斗。
(三)滲透德育教育,增強學生民族責任感。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向上的民族,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民族責任感。在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它們分成兩部分進行對比,鴉片戰(zhàn)爭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尤其是農村經濟發(fā)展情況不容樂觀,受到的封建剝削影響最嚴重,農民不但沒有自己的土地,也沒有尊嚴沒有自由。而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進行土地改革農民才真正翻身農奴把歌唱,成為了土地的主人,農村的經濟也得到迅速發(fā)展。通過前后對比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們是祖國未來的主人,身上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所謂少年強則國強,學生們的民族責任感就油然而生了。
三、結語
總之,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初中歷史教學中十分關鍵,不僅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還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順應時代的要求,掌握學生們的心理狀態(tài),結合歷史教材進行相應的德育工作。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不應過度重視,更要重視他們的德育教育,這樣才能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寶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黑龍江科學,2018,(03).
[2]李正香.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實踐研究[J].成功(中下),2017,(17).
[3]杜義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初中歷史教學探索與研究[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08).
(作者單位:河北省涿州市東仙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