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瓏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試圖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對小學生品德教育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的缺失。在以往的小學生品德課教學中,往往存在著照本宣科、空洞說教或成人化、“家長式”的教學方法。這樣既不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實現(xiàn)不了教學目標。為此,進行了《利用本地德育資源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探索。這一探索,為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注入了活力,帶來了生機。
關鍵詞:有機性;有效性;品德與社會課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試圖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對小學生品德教育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的缺失。在以往的小學生品德課教學中,往往存在著照本宣科、空洞說教或成人化、“家長式”的教學方法。這樣既不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實現(xiàn)不了教學目標。為此,我進行了《利用本地德育資源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探索。這一探索,為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注入了活力,帶來了生機。
什么是本地德育資源呢?凡是本地發(fā)生或存在的,能向?qū)W生施加良好道德影響的人文資料,都應看作本地德育資源。我地有著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和文化傳統(tǒng),古代仁人志士不少,古跡和傳說甚多,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地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涌現(xiàn)了不少模范人物。同時,我地又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地理環(huán)境。這些都是一些很有價值的德育資源。我的探索就是,如何將這些挖掘、整理出來的德育資源材料巧妙地、有機地運用到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去,從而增強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實效。
一
在探索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了運用本地德育資源提升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機性”和“有效性”。所謂“有機性”,就是根據(jù)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和認識水平,以教材為基礎,選準滲透點,聯(lián)系本地德育資源,水乳交融地進行品德教育。所謂“有效性”,就是針對教材的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運用本地德育資源進行教學,以此來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讓其扎實地掌握教材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本地德育資源與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相結(jié)合的有機性和有效性呢?幾年來,我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其主要做法有:
1.用本地德育資源導入新課
有人說,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圍繞課文內(nèi)容的中心,選用本地德育資源中的實例,采用適合學生心理、思維特征的故事法等方式,進行介紹講解,就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一節(jié)課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中的《愛護集體榮譽》一課,在導入新課時,介紹了我市革命烈士向秀麗,在藥廠上班時,用自己的身軀撲向燃燒的酒精,與烈火展開殊死搏斗,最終避免了一場惡性爆炸事故的發(fā)生,自己卻因傷勢過重而犧牲的事例。通過對這個實例的具體介紹和教者的適當引導,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這樣的教學過程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2.用本地德育資源突破難點
盡管現(xiàn)行的品德與社會教材在編寫時,對抽象的概念等內(nèi)容進行了回避,理論上的闡述和說明也沒作過多、過高的要求,但學生對教材中某些問題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對這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果單純靠教者的講解,教者總是覺得“有理講不清”,學生也會覺得老師越講越糊涂。而如果用一些具體的、時間和空間離他們近的事例進行講解的話,則會讓他們豁然開朗。如在教學《要勇敢 不蠻干》一課時,有些學生總是把“勇敢”“英雄行為”和“冒險”“蠻干”混同起來,總覺得要做“英雄”就得去“冒險”。我聽到一教師在上這課時,就列舉了他們當?shù)氐男W生文×這樣的事跡:當文×看到山中起了火時,他試圖去滅火,后來火勢越來越大,于是他迅速向村里的人報告,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將火撲滅了。教師誘導學生對文×的事跡進行分析后,較為容易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
3.運用本地德育資源深化道理
學生在初步接受道理后,圍繞教育的主題內(nèi)容,選用本地德育資源中的典型事例,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對其分析、判斷、討論。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探求激情和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用武之地,他們會對書本上的道理理解、掌握得更深刻、更準確,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用本地德育資源導行
行為指導和訓練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離不開行為訓練和指導,導行是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重要目標。用本地的一些典型的、有較大影響的行為實際,來指導學生的行為,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因為這樣的榜樣,更讓他們感到親近、真實。如一位老師在教學《為人民服務》一課時,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列舉了本校男老師服從人民的需要,走上教育崗位,在教學工作中認真、刻苦,關心、熱愛學生,為救落水學生英勇犧牲的事跡,讓同學們?nèi)?、清楚地知道了應該怎樣去為人民服務?/p>
5.用本地德育資源進行教學的延伸
課堂教學無疑是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課堂的延伸教學亦不容忽視。因為我們的品德教育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教育對象總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一些不良影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氣呵成,它必須依賴于多種因素同向的共同作用,是全方位努力的結(jié)果。如果品德課教學僅停留在課堂上、道理中,不重視行為的實踐、延伸教學,就會導致我們的教學空對空。久而久之,學生對品德課的學習就會產(chǎn)生懷疑和厭倦情緒。為此,我在探索過程中,圍繞本地德育資源進行了多種教學延伸活動:
(1)挖掘本地的德育資源活動。我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帶領學生到有關部門調(diào)查、走訪,收集、整理德育資源。挖掘、整理本地的德育資源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學生因此能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2)到德育資源基地接受教育的活動。在探索過程中,我適時地組織學生到烈士墓、烈士故居、資源陳列室等德育資源基地,開展瞻仰、參觀等活動。
(3)開展宣傳本地德育資源的校園文化建設。
二
在將本地德育資源引進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這一做法有著獨特的作用。其主要表現(xiàn)有:
1.它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
少年兒童的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具體形象思維仍占優(yōu)勢。人們的認識需要經(jīng)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多次反復的過程。學生的認識活動屬于學習性認識活動,但要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和道理,同樣需要認識飛躍的基本條件,即借助于大量的感性認識材料,再現(xiàn)前人的認識過程。所以,選用具體的事例、觀點材料化地進行品德教學,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2.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
本地德育資源在空間上與學生接近,這種“接近”,能使學生覺得自然、親切、實在,易于使學生產(chǎn)生認同、共鳴,從而使我們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更有說服力。
3.能活躍課堂,激發(fā)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學習精力
學生在接受品德教育時,最不喜歡的就是教師講大道理。就小學生而言,老師的大道理講得最多,但他也聽不懂多少。“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逼返抡n只有貼近學生的實際才能常教常新,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能讓他們有所收獲。而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以講故事等形式,向他們宣講本地的德育資源,學生喜歡聽,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不失為增強品德教育的實效性的有效方法。
4.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
一方面,從實現(xiàn)課堂的教學目標來看,選用本地的德育資源(如英烈事跡材料),既能以其道德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相應的道德情感,又能使學生通過討論分析等學習活動,悟出其中所反映的道理,同時,學生還能以英烈的行為為榜樣,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從而達到“明理—激情—導行”的完整的品德教學目的。另一方面,在課內(nèi)的教學和課外的延伸教學活動中,通過挖掘和利用本地的德育資源,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辨別、分析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為以后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編輯 高 瓊